火范文>诗词古文>刘辩生平

刘辩生平介绍

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传记(即本纪),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查看刘辩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刘辩出生于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父亲是汉灵帝刘宏,母亲是来自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宫女何氏,所以刘辩是庶出。皇子刘辩出生后,何氏母以子贵,被封为贵人,宋皇后被废两年后又晋升为皇后。

  在刘辩出生之前,灵帝的皇子们都已夭折,所以皇子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中,而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不敢叫他的刘辩本名,称他为“史侯”。因为史道人有道术,何氏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皇子辩。

  灵帝不喜欢刘辩,而喜欢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群臣奏请灵帝立皇太子时,灵帝认为刘辩行为轻佻,没有帝王的威仪,不适合做皇帝,想立皇子刘协为太子,但因何皇后在宫中受宠,而且何皇后的兄长何进任大将军并在朝中位高权重,故立太子之事久拖不决,一直到灵帝驾崩时都没有立太子。

  登基为帝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病重,弥留之际将心目中的继承人皇子刘协托付给他特别信任的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同年夏四月十一丙辰日(公元189年5月13日),灵帝驾崩,蹇硕想先杀何进,再立皇子刘协为帝,于是请何进入后宫。但是何进刚从外朝进入后宫,蹇硕的司马潘隐是何进的旧识,向何进迎面走去,并用眼神暗示何进。何进大惊,先退出,从便道回到军营,然后谎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入宫,蹇硕的计划因此失败,而皇子辩也得以顺利继承帝位。

  灵帝驾崩两天后(同年夏四月十三戊午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少帝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少帝年少,何太后临朝称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九岁的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封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

  蹇硕在少帝即位后仍然想改立皇子协,又害怕何进掌权后会杀了自己,乃求助于赵忠等其它宦官,但他们或与何进亲近,或为了自保,不听从蹇硕的话,反而向何进出卖了蹇硕。不久,何进乃命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并诛杀之。

  胁迫离宫

  灵帝末年,东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朝廷外部爆发了黄巾民变,东汉朝廷在镇压民变的过程中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形成各地事实上的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朝廷内部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在镇压民变期间短暂联合后再度敌对。刘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位的。少帝辩继位后,由于年少,一切政事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母后和手握兵权的国舅大将军何进。何进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宫变的发生。

  何进在诛杀蹇硕后,更进一步欲将宦官们全部诛杀,便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助他一臂之力,并要求妹妹何太后同意杀宦官,但何太后不准。光熹元年八月二十五戊辰日(公元189年9月22日),何进再次进入何太后居住的长乐宫,要求何太后同意他诛杀全体中常侍。张让、段圭等宦官们听到风声,乃先下手为强,在宫中的嘉德殿前将他杀死。何进的属下吴匡、张璋、袁术等得知何进被杀害,乃带兵欲入后宫杀尽宦官。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六己巳日,天亮后,宦官们在后宫中坚持不住,乃入长乐宫奏报何太后,谎称大将军的部下谋反,乘机裹胁何太后、少帝、陈留王协和省内官属,劫持宫内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逃向北宫德阳殿。何太后中途被尚书卢植所救。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七庚午日,张让、段圭等迫于追兵,被困北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少帝、陈留王等数十人步行出谷门。入夜后到达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颗玉玺未随身携带,无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里到达黄河岸边,碰到了少帝一行。闵贡率骑兵于快破晓时追上。少帝又饿又渴,闵贡乃杀羊进上,又厉声斥责张让等人祸国乱政,并持剑砍死数名宦官。张让等人惶恐不安,知道死期已到,乃向少帝拱手再拜,并叩头辞别,随即投河自尽。

  闵贡扶着少帝与陈留王,乘着夜色追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光徒步往南行,欲回皇宫。走了几里地,得到百姓家一辆板车,三人乘车到洛舍后,下车休息。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八辛未日天亮后,找到两匹马,少帝独骑一匹,陈留王与闵贡合骑一匹,从雒舍往南行,这时才渐渐地有公卿赶来会合。

  被救回宫

  奉何进之令入京“勤王”的并州牧董卓率军来到显阳苑,远远望见宫中起火,知道发生了变故,便统兵急速前进。天还没亮,来到京城西,听说少帝一行在北边就要回宫了,就率军与大臣们一起到雒阳城北的北芒阪(今北邙山)下迎接少帝。少帝望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吓得哭泣流泪。董卓上前与少帝叙话,少帝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而一旁的陈留王则对答如流。董卓十分高兴,觉得陈留王比少帝贤能,而且认为自己与抚养陈留王的董太后是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废黜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皇帝的念头。

  汉灵帝末年,民间盛传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宫变发生时,刘辩已经登基为帝,已非昔日的“史侯”,而当时的陈留王刘协不久就成为皇帝(献帝),所以叫“侯非侯,王非王”,而“千乘万骑走北芒”指的是百官公卿乘车骑马保护少帝和陈留王上了北邙山少帝,至此童谣灵验,形容当时的政局混乱

  光熹元年八月二十八辛未日(公元189年9月25日),回到宫中,大赦天下,改元为昭宁。

  被迫退位

  董卓入京后,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但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服他,乃决定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由于董卓手握重兵,朝中除卢植和袁绍外无人敢反对,遂定下废立大计。

  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公元189年9月28日),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后下诏书立刘协为帝,废黜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诏书颁布后,太傅袁隗把废帝弘农王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进奉给陈留王。陈留王遂即位,改元永汉,是为汉献帝。然后袁隗扶弘农王下殿,向坐在北面的新皇帝称臣。见废帝此状,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毒杀身亡

  董卓废少立献的第二年正月(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山东各地的刺史、州牧、太守等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怕他们以迎废帝弘农王复位为名讨伐自己,干脆将弘农王害死。董卓将弘农王置于阁上,于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公元190年3月6日)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弘农王,说道:“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说:“我没有病,这是想杀我罢了!”不肯喝。李儒强迫他喝,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饮酒过程中,弘农王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乃令唐姬起舞,唐姬举袖而歌。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卿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遂喝毒酒而死,时年十五岁(一说十八岁)。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献帝下诏将哥哥弘农王葬于已故中常侍赵忠的墓穴中,谥曰怀王。李傕、郭汜之乱后,献帝得知嫂子唐姬尚在人世,乃颁下诏书迎接她,封她为弘农王妃,将她安置在已故弘农王的墓园中。

猜你喜欢

  •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长江段西)边自刎。项羽至今为止一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称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唐廪

    唐廪(875-936),今江西上栗县长平乡人。唐乾宁元年(894)进士,入翰林院,官至秘书正字,掌管国史、著作两局。《唐书·艺文志》载有其名。《萍乡县志》载其:“淹通有学识,集贞观以前文章,凡三十卷,名曰贞观新书”。当时人称“新书声价满皇都”。唐廪与同时代的著名诗僧齐已,情感甚笃,诗文酬和。齐已《寄唐廪正字》诗曰:“新书声价满皇都,高卧林中更起无。春兴酒香薰肺腑,夜吟云气湿髭须。同登水阁僧皆列,共上鱼船鹤亦孤。长亿前来送行处,洞门残日照菖蒲。”诗中称赞的“新书”,指唐廪所作的《贞观新书》,可见当时即已声价鹊起,誉满京城。

  • 皮光业

    五代时襄阳人,字文通。皮日休子。美容仪,善谈论。钱镠辟为幕府,累署浙西节度推官。曾奉使于后梁,报聘淮南。及吴越建国,拜丞相。卒年六十七,谥贞敬。有《皮氏见闻录》。

  •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卓梦采

    卓梦采,字狷夫,凤山人。庠生。性孝友,方正自持,精医济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陷县治,慕卓氏之名,致之再三,坚辞不肯赴。挈家遁鼓山匝月,吟咏自娱,且散家赀给戚族里邻,以资口粮。知县陈志泰高其行谊,赠「儒林芳标」匾额。享年八十。子肇昌,领乡荐;孙列胶庠

  • 赵执端

     山东益都人,字好问,号缓庵。赵执信从弟,王士禛甥。诗得士祯指授。有《宝菌堂遗诗》。

  • 文及翁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宝祐元年(1253)中一甲第二名进士,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言公田事,有名朝野。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国子司业,为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年末,以直华文阁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将至,弃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传。《全宋词》据《钱塘遗事》卷一辑其词一首。

  • 张蠙

    [约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清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生而颖秀,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名,由是知名。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第。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五建建蜀国,拜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令。

  • 章良能

    章良能(?~1214),父章驹,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上虞知事。兄良肱,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