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冯道生平

冯道生平介绍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查看冯道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天祐年间,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

投效庄宗

  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率军征讨定州,并询问僚属意见。冯道加以劝谕,惹怒刘守光,被关入狱中,幸遇营救,得以出狱。刘守光兵败后,冯道逃往太原,投奔晋王李存勖,被监军使张承业辟为本院巡官。张承业看重他的文章操行,对他非常礼遇,后又荐为霸府从事。后来李存勖占据河北,将霸府文书全部委托给冯道,任命他为太原掌书记。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邺都称帝,是为后唐庄宗。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获赐紫衣。庄宗灭梁后,擢升冯道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来,冯道因父丧离职,返回景城守孝。当时年成不好,他便将剩余的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却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对官吏所赠财物,分毫不受。这时契丹强盛,素闻冯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边将有备,冯道才得以幸免。

历相唐晋

  天成元年(926年),冯道守丧期满,被征拜为翰林学士,到洛阳赴任。这时,李嗣源在邺都被叛军拥立为帝,并反攻京师洛阳。冯道正行至汴州,不顾孔循的劝阻,急速赶赴洛阳。四月,唐庄宗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继位,是为后唐明宗。明宗素知冯道之名,授其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

  天成二年(927年),冯道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对有才识的孤寒士子加以引荐任用,而对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则加以抑制。当时,百官为明宗加徽号,都由冯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浑然一体,不是一般流俗的风格,举朝臣僚无不钦服。后来,冯道改任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授尚书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

  清泰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阳,后唐愍帝逃往卫州。冯道便率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其继位为帝,是为后唐末帝,三日后愍帝被杀害。同年五月,唐末帝罢去冯道的宰相之职,让他出镇同州,授任匡国军节度使。清泰二年(935年),冯道被召拜为司空。

  天福元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唐称帝,建立后晋,是为后晋高祖。冯道再次被拜为宰相,授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11] 天福二年(93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遣使到汴梁,为晋高祖加徽号。晋高祖也为耶律德光献徽号,并遣冯道为使,出使契丹。

  天福四年(939年),冯道自契丹归国。晋高祖废除枢密使,将枢密院职权划归中书省,将政务都委托给冯道,加授他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冯道曾上表高祖,请求退隐。晋高祖也不看表,便让侄子石重贵前去探视,对他道:“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亲自来请。”冯道无奈,只得继续任职。当时晋高祖对冯道的恩宠礼遇,满朝无人能及。

辗转归汉

  天福七年(942年),晋高祖病重。他在冯道独自侍疾时,命幼子石重睿叩拜冯道,并让宦官将石重睿抱到冯道怀中,希望冯道能辅佐石重睿即位。高祖病逝后,冯道却与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出帝继位后,加授冯道为太尉,进封燕国公。

  开运元年(944年),朝臣中有人在晋出帝面前离间道:“冯道只能做和平时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过艰难时期,就像参禅的僧人用不上鹰犬一样!”出帝遂授冯道为匡国军节度使,让他出镇同州。后来,冯道又移镇南阳,改任威胜军节度使,加授中书令。

  天福十二年(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灭亡后晋。冯道前去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答道:“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此后中原百姓能不受侵害,都是冯道和赵延寿暗中庇护的结果。二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是为后汉高祖。

  同年四月,耶律德光北归契丹,命冯道等后晋降臣随行。不料,耶律德光途中病逝于栾城杀胡林,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马,返回契丹争夺皇位,冯道等人都被留在镇州。八月,汉军收复镇州,驱逐契丹守将嘉里。冯道与同僚四处安抚,采取适宜措施处理各类事务,使人各安其所。九月,冯道自镇州入朝,归附后汉。

  乾祐元年(948年),冯道被授为太师,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后来,汉高祖病逝,太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联兵反叛。朝廷屡次征讨,都未能平叛。八月,隐帝命大将郭威节度讨叛诸军。郭威临行前向冯道问策,冯道道:“李守贞自恃朝廷老将,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爱惜财物,多赏赐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优势。”郭威听从他的建议,果然使军心归附,终于平定叛乱。

晚年入周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在邺都起兵,攻入汴梁,汉隐帝遇害。郭威认为后汉群臣一定会拥戴自己即位,在见到冯道时,如往常一样向他下拜。冯道安然受礼,毫无拥戴之意。郭威方知还不到称帝的时机,便扬言欲立武宁节度使刘赟为皇帝,并派冯道到徐州迎接刘赟。刘赟尚未到达汴京,郭威便在澶州军变中被士卒拥立为帝。后汉太后册郭威为监国,并将刘赟废为湘阴公。

  广顺元年(951年),监国郭威继位,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冯道被拜为太师、中书令。周太祖对冯道非常敬重,每逢冯道觐见,从不直呼其名。不久,河东节度使刘崇(刘赟之父)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显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刘崇趁机入寇,攻打上党。周世宗欲御驾亲征,冯道极力进谏。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冯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汉军乃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冯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世宗大怒。

  同年三月,周世宗亲征北汉,不让冯道随行,命他担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丧事。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
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还没来得及袝祭太庙,冯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周世宗听闻,废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主要成就

  冯道曾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板印刷,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冯道奏请唐明宗,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九经》,得到明宗批准,于当年开始印行。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九经》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历时二十二年。

名号解读

  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生前后世都引起争议,但现代却认为这个名号有双重含义:

  长乐指籍贯。冯道是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沧州市西)人,而其祖居在长乐(今河北省冀州市),《自叙》的开头就说:“余世家宗族,本始平、长乐二郡,历代之名实,具载于国史家牒。”冯道自称“长乐老”,犹如唐代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五代杨凝式自称“关西老农”,“长乐”、“四明”、“关西”均指本人籍贯。

  长乐含“永远快乐”之义。不过冯道的“快乐”,毫无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意思,只是“劫后余生”的庆幸,“知足常乐”的自得。《自叙》说:“静思本末,庆及存……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佑。”在全文结尾处说:“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冯道的“乐”,如此而已。

轶事典故

貌类司空

  冯道在太原时与周元豹不睦。周元豹善于品鉴,曾对张承业道:“冯生没什么前途,您不可对他过于信任。”河东记室卢质听闻,对张承业道:“我曾经见过杜黄裳(唐朝元和名相)司空的画像,冯道的相貌与杜司空非常相似,将来必能充当大任,周元豹的话不值得相信。”

谏君和臣

  梁晋隔河对峙,郭崇韬因军中伴食人员过多,要求裁减闲散者。唐庄宗大怒道:“我连为效命者设食的自由都没有吗?那还是让三军另择主帅,我返回太原好了。”他当即命冯道起草文书,宣示三军。冯道犹豫良久,不肯下笔,庄宗在旁催促。冯道徐徐进言道:“如今大王屡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韬所言并不过分,顶多不听便是,何必大动肝火?如让敌军知道,认为我们君臣不和,对我们大为不利。”庄宗醒悟。不久,郭崇韬向庄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而人们也开始敬重冯道的胆量。

贵而不骄

  梁晋争霸时,冯道也随军出征,住在茅草屋中,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有的将领将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退却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别室之中,然后再寻访她们的主人,将其送还。

  冯道在景城守父孝时,正逢灾荒。他将家财赈救乡里,亲自耕田砍柴。同乡中如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者,冯道都会在夜里偷偷去为其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

讽喻明宗

  后唐明宗年间,连年丰收,朝廷无事。冯道趁机进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时,曾奉命前往中山,路过地势险要的井陉关,臣担心马匹失足,都会谨慎的抓住缰绳。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却被马匹颠倒在地。臣所说虽是小事,但也能说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为清闲丰收,便放纵享乐,应该兢兢业业,更加小心谨慎。”唐明宗深以为然。

  后来,唐明宗又问冯道:“如今天下丰收,百姓是否富足?”冯道答道:“谷贵饿农,谷贱伤农,这是常理。臣记得近代有个叫聂夷中的举子有《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唐明宗便命侍臣将此诗录下,经常诵读。

  唐明宗得到一个玉杯,上写“传国宝万岁杯”,并给冯道观看。冯道道:“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王者有无形之宝。仁义便是帝王之宝,因此有‘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说法。”明宗出身武夫,没听懂他的意思。冯道走后,明宗又问侍臣,这才知道冯道是说守住皇位要靠仁义。

事当务实

  潞王造反时,唐闵帝弃京城而逃。冯道正要入朝,闻听闵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李愚道:“天子出走,我们并未参与谋划。如今太后还在宫中,我们应到中书省,让小黄门去探取太后意见,然后再回自己宅第,这是人臣大义!”冯道道:“主上失守社稷,国家已无君主。我们作为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没有君主便入宫城,恐怕不合适。再说,潞王已经到处张贴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听候命令。”说完便回府而去。

  冯道刚行至天宫寺,安从进派人告知:“潞王已急速而来,马上就要到了,相公应率百官到谷水迎接。”冯道便在天宫寺停下,就地召集百官。中书舍人卢导到后,冯道让他起草劝进文书。卢导道:“潞王入朝,百官列班迎接便可。就算有废立之举,也应听太后教令,怎可由我等仓促劝进。”冯道只说了四个字:“事当务实。”意思是说,办事应从现实出发。卢导反驳道:“自古哪有天子在外,大臣便对他人劝进的道理!如果潞王不想做天子,以君臣大义责备我们,我等何言以对?”冯道未及回答,而安从进又派人前来催促,他便连忙出城迎接。但潞王尚未到,冯道便与宰相刘昫、李愚在上阳门外歇息。这时,卢导从他们面前经过。冯道再次提及劝进之事,卢导对答如初。李愚叹道:“卢舍人说的很对,我们这些人的罪过,擢发难数。”

司空扫除

  五代时期,三公之职多为大臣加衔,很少正式任命。冯道正拜司空,朝廷却不知该如何安排职事,宰相卢文纪便让他掌管祭祀扫除。按照卢文纪的安排,冯道只需在朝廷举行祭祀时掌管扫除工作,平时根本无事可做,因此时人都担心他不肯答应。冯道闻知,笑道:“扫除也是司空的职责,我有什么不肯的?”

出使契丹

  晋高祖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都不敢前往。冯道当时正在政事堂,获悉此事,便在纸上写下“道去”二字,并命书吏草拟出使敕令。书吏闻之变色,双手颤抖,泪流不止。冯道也不回家,只命人代他向妻子告别,当晚便住在驿馆中,准备出使。

  晋高祖担心他的安危,道:“你官高德重,不宜深入契丹。”冯道道:“陛下受契丹的恩惠,臣受陛下的恩惠,臣去有何不可。”

  冯道到达契丹后,耶律德光欲到郊外迎接,以示尊敬。契丹群臣谏道:“自古没有天子迎接宰相的礼节。”耶律德光这才作罢。后来,耶律德光赏赐冯道牙笏、牛头,这在契丹是一种特别的礼遇。冯道为此赋诗纪念:“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有意将冯道留在契丹。冯道道:“晋朝与契丹是父子之国。我在两国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样。”

  冯道在契丹两年,他将获得的赏赐都用来购买薪炭,还扬言道:“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忍受,所以早做准备。”好像是要永远留在契丹。他在获准归国时三次上表,表示愿意留下,被拒绝后又磨蹭了一个月,方才启行南下。冯道走后,每到驿站都要停留,用了两个月才走出契丹国境。随从问道:“别人能从契丹生还,都恨不能肋生双翼,您为什么还要住宿停留呢?”冯道道:“纵使急速返回,若契丹人真要追赶,也终究逃不掉。慢慢走反倒安全。”

痴顽老子

  契丹灭晋,冯道到汴京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责冯道,认为他效力后晋,却毫无功绩,冯道无言以对。耶律德光又问道:“你为什么来朝见我?”冯道答道:“我没有地盘,没有兵马,怎敢不来。”耶律德光嘲笑道:“你是个什么老头?”冯道道:“我是个无才无德、愚蠢迟钝的老头。”

奉迎刘赟

  汉隐帝死后,郭威命冯道前往徐州,迎接刘赟入京继位。冯道道:“侍中此举是真心吗?”郭威便指天盟誓,冯道道:“老夫生平从不说假话,您可不要让我说假话啊?”

  郭威称帝后,枢密使王峻派郭崇前往宋州,阻止刘赟继续前行。郭崇陈兵于府衙门外,以护卫为名夺取刘赟的宿卫兵马,并传达郭威之意,召冯道先行赶回京城。冯道临行前,刘赟道:“我是因为您这位三十年的老宰相,这才没有顾虑的前往京师。如今卫兵都被郭崇所夺,事情危机,如何是好?”冯道默然不语。客将贾贞欲杀冯道,刘赟劝阻道:“你们不要草率鲁莽,这不关冯公的事。”

性情宽厚

  后唐时期,工部侍郎任赞曾在背后讥讽冯道道:“冯道如果走得急了,准要从他身上掉下一本《兔园册》来。”《兔园册》是当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内容肤浅,常受士大夫轻视,而任赞显然是在讥讽冯道的学识浅薄。冯道得知后,并未动怒,只是召任赞前来,对他道:“《兔园册》是由著名儒者编撰的,内容丰富,并非浅薄之作。现在的读书人,只知欣赏科举文场的俏丽词句,用以窃取功名利禄和公卿高位,那才是真正的浅薄!”任赞大愧。

  唐末帝年间,冯道出镇同州,对副使胡饶稍有慢待。胡饶常趁醉在牙门外辱骂冯道,冯道每次都会将胡饶召入府中,备办酒食招待,毫无愠色。他对人道:“胡饶为人不善,以后自有报应,我有什么可怒的。”

  后晋时期,有人牵驴入市。驴脸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冯道”二字。冯道得到亲信的禀报,毫不动怒,只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可能是有人在为驴找寻失主,有什么奇怪的?”

诸事无寸

  举子李导干谒冯道,冯道笑道:“老夫名字为道,已经多少年了,况且久为宰相,秀才你不可能不知道。但你也叫导,与我的名字同音,这合乎礼法吗?”李导辩解道:“相公是没有寸字底的道,而我是寸字底的导,同音不同字,有何不可?”冯道大笑道:“我不但名字没有寸,做什么都没有寸(分寸)。”

戏谑和凝

  冯道与和凝同在政事堂。一日,和凝问冯道:“你新买的靴子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道:“九百。”和凝回头便训斥小吏道:“我的靴子为什么花了一千八?”为此责骂了好长时间。这时冯道又慢慢抬起右脚,道:“这只也是九百。”满堂无不大笑。

门客读经

  冯道曾听门客读《道德经》。《道德经》首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见六个字中便有三个“道”字,正好犯了冯道的名讳,便读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朝梁暮晋

  冯道历仕五朝,对丧君亡国毫不在意,晚年自号“长乐老”,著《长乐老自叙》,历叙平生所得官爵,引以为荣。元代诗人刘因作有《冯道》一诗,嘲讽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后人便用“朝梁暮晋”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

家庭成员

先世

曾祖父母

  冯凑,累赠至太傅。

  崔氏,追封梁国太夫人。

祖父母

  冯炯,累赠至太师。

  褚氏,追封吴国太夫人。

父母

  冯良建,官至秘书少监,累赠尚书令。

  张氏,追封魏国太夫人。

妻子

  褚氏,德州户掾褚濆之女。

  孙氏,景州弓高县令孙师礼之女,累封蜀国夫人。

子女

儿子

  冯平,历任秘书郎、右拾遗、工部度支员外郎。

  冯吉,历任校书郎、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屯田郎中。

  冯可,历任秘书正字、殿中丞、工部户部员外郎。

  冯某(无名),幼年夭折。

  冯义,历任秘书郎、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定国军衙内都指挥使、朝散大夫、司议郎、太常丞。

  冯正,历任协律郎、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定国军节度使、朝散大夫、太仆丞。

女儿

  冯氏,封万年县君,嫁兵部侍郎崔衍之子太仆少卿崔绚。

猜你喜欢

  • 虞世基

    (?—618)隋会稽馀姚人,字茂世。虞荔子。博学有才,善草隶书。初仕于陈。累官尚书左丞。入隋,拜内史舍人。炀帝即位,重其才,任为内史侍郎,典机密,参与朝政。后见天下紊乱,政事日非,帝又不纳谏,且惧及祸,乃唯诺取容不敢忤旨。有告败者,不以实闻。又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朝野共怨。终为宇文化及所杀。

  • 曾觌

    曾觌(音di迪)(1109-1180)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代表作为《阮郎归》、《水调歌头》《西江月》《定风波》(长相思》、《采桑子》、《眼儿媚》、《忆秦娥》等,其中以《阮郎归》一词为最著名。

  •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 朱震

    (1072—1138)荆门军人,字子发。徽宗政和间进士。仕州县以廉称。累迁翰林学士。深于经学,人称为汉上先生。有《汉上易集传》。

  • 郭钰

    (公元一三一六年至?年)字彦章,吉水人。生于元仁宗延佑三年,卒年不详,年在六十岁以外。元末遭乱,隐居不仁。明初,以茂才徵辞疾不就。钰生平转侧兵戈,为诗多愁苦之辞;著有静思集十卷,《四库总目》于当时盗贼残破郡邑事实,言之确凿,足补史传之阙。

  • 康海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 邹梦桂

    邹梦桂,字汝丹,明嘉靖癸卯(1543年)举人,无锡邹氏二十一世全五支裔,居江阴,少孤发愤自力,将祖上所遗田产悉让其弟,而资馆自给。

  • 蔡寅斗

    蔡寅斗(1694—1762),字芳三,一字建勺,号九宾,江南江阴人(今江苏江阴)人。清代官吏。乾隆丁卯举人。仕至国子监助教。能诗文。方伯鄂文端檄七郡士会课春风亭,寅斗冠其曹。岁丙辰,荐举宏博,不就。著有《九贤堂稿》。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澄江蔡氏宗谱》。

  • 朱毓文

    朱毓文,字鹿宾,海盐人。嘉庆庚辰进士,官仁怀知县。有《坦坦居学吟草》。

  • 爱新觉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