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张纲生平

张纲生平介绍

张纲(1083年—1166年),宋代词人,字彦正,号华阳老人,润州丹阳(今金坛薛埠)人。他为官44年,“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作为座右铭,天下人称其不负所言,被民众颂为“清官”典范。>>查看张纲的诗词古文

趣闻轶事

择墓葬母

  王智兴在卑微时,曾经做徐州管门的职务。有个道士就住在大门旁边的房子里,王智兴每天早晨起来都拿着扫帚清扫,除去道上的脏东西,而且每次一定要把道士的门前扫干净。天长日久,道士非常感谢他。后来王智兴的母亲去世,他就把这件事告诉道士,道士对王智兴说:“我会看墓地,如果商议埋葬的事,我给你卜算找个风水宝地。”一天,王智兴就带着道士前去看墓地。道士用王智兴拿着的竹杆在一处做上标记。道士说:“一定要把你的母亲落葬在这个地方,这样你可以长寿,而且两代都可以做高官。”王智兴第二次去挖墓穴时,那竹杆上长满竹叶,他心里感到特别奇怪,就把母亲埋葬。

预言灵验

  王智兴曾经从郡中到上都办事,就住在郾城的旅馆里。正遇上店主的妻子将要临产,看见两个人进到王智兴住的房间里,惊讶地说:“徐州王侍中在这。”接着说:“店主妻子所生的孩子五岁时当因金疮而死。”王智兴记住这些话,等到第五年时,王智兴再次路过这个店,就询问妇人所生的孩子,那妇人说:“最近因为斧子砍伤而死。”

纳士作诗

  王智兴初任徐州节度使时,文韬武略,很负盛名,在幕府初建时,他招纳很多知名人士。一天,幕府中的从事们在使院中宴饮,和宾朋们赋诗。一会儿,王智兴知道后,王智兴便和护军一起来到宴会上。从事们见他到来,便撤去笔墨,又摆上酒菜迎接。呆了一会儿他才问道:"方才听说判官和你们作诗,怎么看我来了就停止了?"马上又让人取来笔砚,把一些彩笺放在桌上。众宾客正在疑惑,他和大家一起举杯喝酒,并说;"我本来是想看你们作诗的,并不是来为了喝酒。"小吏也把彩笺放到他面前,从事都让他作一首诗,王智兴说:"我是靠用兵打仗起家的,对诗词文章很少留心,今天和各位名士在一起,我就不怕献丑了。"于是展纸提笔,一会就写完一首:“三十年来老健儿,刚被郎官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自知。”四座宾客看到后,都很惊讶赞叹。当时文人张祜也在座,监军对张祜说:"你看到这种场面,能没有话说么?"张祜便即席献诗:“十年受命镇方隅,孝节忠规两有余。谁信将坛嘉政外,李陵章句右军书。”王智兴看完笑着说:"你对我褒奖得有点过头了。"他左右有人说:"这些读书人,就会谄媚。"王智兴训斥那些人说:"有人若是说我坏,你们又能怎么说?张秀才是国内知名人士,让国内人听说这事,还以为我王智兴只愿听好话似的。"他把张祜留住好些日子,临走时,还赠送他一千匹绢。

生平

  宋徽宗期间,张纲以首贡进入太学,应试内舍、上舍,均得第一。崇宁殿试御赐状元及第,授太学正。政和五年张纲被委任国子监。由于蔡京当权,士无大小皆出其门。张纲官居京都后只去蔡家造拜一次,以后绝然不往,引发蔡京不满。政和六年,张纲迁任太学博士,后改任秘书省校书郎。他进朝入对,论“君子小人混杂,风俗奢靡,宜以祖宗为法”。因常与蔡京观点分歧,遂出任主管玉局观。期间,朝廷计议派遣宦官童贯、蔡攸率兵出使朔方,张纲力论不可受恩不报而出兵朔方,他的谏言未被采纳。朔方加强联盟,严守都城,戒严辖区,童贯、蔡攸领兵攻克不下。徽宗下诏:凡在上城垛固守满月者皆调升俸禄。张纲又进言:主忧臣辱,义当而已,因此受赏吗?谁料此言激怒徽宗,遂将张纲调离京都,出任两浙提刑。

  江南东路将领王进剽悍,手下官吏因很小过错或得罪,皆被钉手于门。张纲奉诏前往究查。王遣兵围攻起事,被张纲按下就问,严厉治罪。张纲因此遂为监察御史,任上,他令郡城按月向提刑申报羁押囚犯存亡数,年终根据羁押人数多寡,考核评定政绩优劣。

  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东方出现彗星,钦宗诏谕求言。张纲上疏:求言易,听察难,各主司部门应详审奏章,考究真情实况,一般事宜则力求简略。钦宗遂频谕宽恤民力。张纲又奏利民80件事,求请颁布中外,但因得罪秦桧被罢官回乡,隐居茅山华阳洞20年,秦桧死后方出山任职。

  孝宗登基(1163年),屡次召张纲出任辅政,他因年事已高,坚持不出。孝宗又专下辞赴行诏,令所在州郡对他常加存问,并赐羊、酒以示优贤。张纲常在案牍之余埋头著述,著有《华阳文集》40卷(收入《四库全书》)、《确论》10卷等多种著作。卒谥文简,祀七贤祠。《宋史》、《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皆载其迹。

生平

请兵救援

  王智兴年少时骁勇果敢,初在徐州刺史李洧属下当亲兵。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军事叛乱不断发生。建中二年(781年),淄青节度使李纳谋叛,打算杀害李洧,李洧于是以徐州归降朝廷。李纳大怒,派兵拼命进攻徐州。李洧派遣王智兴前往京城长安告急,王智兴擅长跑路,不出五天便来到长安。唐德宗李适派出朔方军五千名士兵,让将领唐朝臣带领着他们,与刘洽、曲环、李澄共同跟随王智兴前往援救徐州,很快就解除徐州之围。从此,王智兴成为徐州独挡一面的将领,多次率军抵抗李纳。历任滕、丰、沛、狄四州镇将。

讨伐师道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叛,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图谋割据,便与吴元济联合谋划袭扰朝廷军队,因此屡次出兵侵犯徐州。元和十年(815年),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李愿将步兵、骑兵全部交托给王智兴,让他率领前往抵抗叛军。李师道的部将王朝晏正进攻沛县,王智兴率军迎战,将他击败,王朝晏于是逃回守卫沂州。当时李师道另一位部将姚海率领两万(一作五万)精兵围攻丰县,进攻非常急迫。王智兴进军到丰县北边,打败姚海的军队,俘获三名漂亮的小妾,王智兴害怕将士争抢,便说:“军队里有女人,怎能不打败仗?她们虽然无罪,但却违反军法!”就把她们杀死示众。王朝晏从沂州率领轻装士兵袭击沛县,夜里在狄丘会战,王智兴再次打败王朝晏。后来,王智兴经过多次升迁,官至侍御史、武宁军都押衙。

  元和十三年(818年),朝廷大军讨伐李师道,王智兴率领步兵、骑步八千人驻扎在胡陵,与忠武军会合,将骑兵交给他的儿子王晏平、王晏宰率领作为先锋,自己率领军队接应他们。王智兴破坏黄河桥梁,收复黄队,进攻金乡,攻占鱼台,俘虏、杀死叛军数以万计。叛乱平定后,王智兴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召回王智兴,任命他为沂州刺史。

征叛刮财

  长庆元年(821年),河北藩镇再度叛乱,朝廷派兵镇压叛乱。唐穆宗素闻王智兴有勇有谋,便任命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任御史大夫,充任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让他率领三千兵力渡过黄河,讨伐叛军。

  长庆二年(822年)三月,王智兴率领三千精兵讨伐幽州、成德,武宁军节度使崔群忌怕王智兴,奏请朝廷任命王智兴为节度使,或召其进京,授予其它官职,让他离开武宁。朝廷尚未答复,王智兴自己已产生疑心。正好这时朝廷下诏赦免王廷凑,诸道参加讨伐的军队都已停罢。王智兴率兵先行一步,回到武宁境内。崔群听说王智兴已率兵入境,十分恐惧,派人前往迎接慰问,并让士卒放下武器,然后入城。王智兴拒不从命,三月十四日,率兵径直向徐州城挺进,城中人开门待命,王智兴杀异已者十多人,然后来到节度使衙署,面见崔群和监军,拜倒在地说:“这都是将士的意思,我个人毫无办法。”他为崔群和判官以及随行人员准备护送的人员、马匹和行装,其实都早已准备好。随后率兵护送崔群前往京城,到埇桥返回。埇桥有朝廷设置的盐铁院仓库,于是,王智兴纵兵大掠盐铁院储藏的钱币和布帛,以及诸道向朝廷进奉而经过汴河中的船只,商人和行人在船上的财物。不久,王智兴派遣轻装士兵二千人袭击濠州,三月二十五日,濠州刺史侯弘度弃城逃奔寿州。朝廷考虑到刚刚对幽州、成德的讨伐,无力再讨王智兴的叛乱,三月二十八日,任命王智兴为检校工部尚书、徐州刺史、御史大夫、武宁军节度使、徐泗濠三州观察使。从此,王智兴搜刮钱财,交结权贵幸臣来沽名钓誉,开支不够,开始在泗口收税来帮助军费开支。

  长庆二年(822年)八月,王智兴与宋州刺史高承简联合打败宣武的军队,斩首一千多人,其余兵众逃亡。李騕进攻宋州时,王智兴率领全部精兵进军宋州西边,在漳口打败李騕。李騕叛乱平定后,王智兴升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司空。

  长庆四年(824年)十一月,王智兴借口唐敬宗要过生日,奏请在泗州设置戒坛,剃度僧尼,以此作为向唐敬宗生日的祝福,唐敬宗批准。自从元和年以来,朝廷下敕禁止各地设戒坛剃度僧尼这种弊政,王智兴企图积聚钱财,首先破例请求设置,于是,四方百姓云集而来,其中,以江、淮尤多,王智兴的家财由此而达到数万之多。浙西道观察使李德裕上奏说:“如果不赶快制止,到陛下的生日时才停止的话,那么总计浙江东道、浙江西道、福建道就会丧失六十万个劳动力。”奏折送到朝廷的当天,唐敬宗命令王智兴停罢。

大败叛军

  太和元年(827年),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占据沧、德二州反叛。同年七月,王智兴上奏朝廷,请求率领本镇三万兵马,自备五个月的粮饷,出兵讨伐李同捷,唐文宗批准。八月,唐文宗下诏,消除李同捷的官爵,命令王智兴与横海节度使乌重胤、义成节度使李听等人各率本镇兵马讨伐李同捷。[24]十二月,唐文宗加任王智兴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沧德行营招抚使。

  太和二年(828年),王智兴与叛军交战,招降叛军将领十人、精兵三千。同年三月,王智兴攻打叛军所占据的棣州,焚烧三个城门。九月,王智兴攻下棣州。众将听说后,作战更加卖力,于是大败叛军。

陷害石雄

  太和三年(829年)二月,当时武宁捉生兵马使石雄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而王智兴对部下残虐无道,军中打算驱逐王智兴,然后拥立石雄为节度使。王智兴得知后,就乘石雄在前线作战立功的机会,奏请朝廷任命他为刺史,朝廷于是任命石雄为壁州刺史。石雄离开武宁后,王智兴杀死军中平日和石雄关系密切的将士一百多人。四月,王智兴奏称石雄煽动军情,请朝廷把他杀掉。唐文宗知道石雄被王智兴诬陷而无罪,于是,下令免死,流放到白州。
历任要职

  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王智兴入京朝见唐文宗,唐文宗在麟德殿赐宴,对其赏赐丰厚,并授任他为守太傅,封爵雁门郡王,兼任侍中。十二月,改任许州刺史、忠武军节度、陈许蔡等州观察使。

  太和七年(833年),改任河中尹、河中节度、晋磁隰三州观察使等。太和九年(835年)五月,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宋亳汴颍四州观察使等。

因病去世

  开成元年(836年)七月,王智兴病逝,时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王智兴为太尉,并停朝三日以示哀悼,将其安葬在洛阳榆林的北原,四镇将校参加葬礼者有一千多人。

家庭成员

父祖

  曾祖父:王靖,官至左武卫将军。

  祖父:王瑰,官至右金吾卫将军。

  父亲:王缙,官至太子詹事。

儿子

  王晏平,官至朔方灵盐节度使。

  王晏宰,后改名王宰,官至太原节度使。

  王晏皋,官至左威卫将军。

  王晏实,官至天雄节度使。

  王晏恭。

  王晏逸。

  王晏深。

  王晏斌。

  王晏韬。

猜你喜欢

  • 沈满愿

    沈满愿(约公元540年前后在世)吴兴武康人,出身官宦之家,左光禄大夫沈约之孙女。生卒年不祥,约梁武帝大同中前后在世。嫁征西记室范靖(一作范静)为妻。生平事迹不祥。满愿有祖风,善作诗,有集五卷,(《隋书志》作三卷,此从《两唐书志》)已佚。现存诗十一首。

  • 吕让

    吕让,生卒不详,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人,潭州刺史吕渭之(四)子,初为太子右庶子,后迁海州刺史。隋朝诗人,仅一首作品《和入京》传世。

  • 王延彬

    王延彬(886-930),字表文,武肃王王审邽长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生于泉州。唐末五代任泉州刺史,累封至检校太傅开国候,卒赠侍中。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逝世,葬南安县云台山。

  • 司马都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都登进士第。懿宗咸通中,与陆龟蒙、皮日休等吴中名士有唱和。后尝居青丘,与节度使王师范有交。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二五二、《唐诗纪事》卷六四、《唐音癸签》卷二七。《全唐诗》存诗2首。

  • 刘筠

    (971—1031)宋大名人,字子仪。真宗咸平元年进士。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擢第一,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真宗、仁宗两朝,屡知制诰及知贡举,预修国史。尝拒草丁谓复相位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终知庐州。工诗,与杨亿时号“杨刘”。与杨亿、钱惟演等合编《西昆酬唱集》,后世称“西昆体”。有《刑法叙略》、《册府应言》、《玉堂集》等。

  • 赵汝楳

    赵汝楳,商王元份七世孙,资政殿大学士善湘之子。理宗时官至户部侍郎。有《周易辑闻》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内府藏本)。

  • 姚守中

    姚守中(约公元129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洛阳人,姚燧之侄。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在世官平江路吏。守中擅为曲,作剧有逢萌挂冠、扯诏立东宫、郝廉留钱等三种,(均录鬼簿)皆佚。太平乐府中有牛诉寃一套,大为耕犊诉苦,用意颇奇特。太和正音谱评其曲为“如秋月扬辉”。

  • 祝颢

    祝颢(1405—1483)明代官员。字维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祝允明祖父。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弹劾持大体,不讦人私。累官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兴学重教,有“教人与治人不同,贵在随材成就,毋强以文辞”之语。年六十致仕,吏材精敏,政绩颇著,卒年七十九。精于书画诗文,著有《侗轩集》。

  •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陈均

    字平甫,号纯斋、云岩,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曾为太学生。为参知政事郑性之推重,资助其著述。博览群书,删繁撮要,以纲目休著《皇朝编年举要备要》、《中兴编年举要备要》,起宋太祖,迄孝宗。现仅存太祖至钦宗九朝,名《宋九朝编年备要》(亦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