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王溥生平

王溥生平介绍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时,上表请修《世宗实录》,与扈蒙、张淡等共同编修。郭威任枢密使时,率军平河中叛乱,聘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荣请王溥选择将帅,王溥举荐向拱,再次取得胜利。世宗死,赵匡胤势力强大,“王溥亦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阶先拜”。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初年,封祁国公,982年八月去世。谥文献。>>查看王溥的诗词古文

著述

  王溥的著作尚有《王溥集》20卷,《翰林酬唱集》(王溥与李昉、徐铉等唱和之作)1卷,均已散佚。

  他虽屡居高位,但仍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溥,后汉乾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任秘书郎。当时李守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反叛,王景崇在凤翔反叛,周祖带领部队讨伐他们,任命王溥为从事。河中平定后,得到叛贼的文书,里面有很多朝中大臣及藩镇互相勾结的话。周祖记下他们名字,准备按察审问他们,王溥谏阻说:“鬼魅这些东西,趁夜黑而出,一旦日月光明,就自动消灭。请把这些东西都烧掉,以安君主旁边的反贼之心。”周祖照办。部队回师,王溥升任太常丞。跟随周祖镇守邺地。

辅佐世宗
  广顺初年(公元951年),王溥任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迁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加官户部侍郎,改任端明殿学士。周世祖生病,召学士拟旨,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诏后,周世祖说:“我没有忧虑了。”当日去世。

  周世宗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二地,冯道极力谏阻,只有王溥赞成。部队凯旋还师,加任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周世宗曾经从容问王溥说:“后汉丞相李崧用蜡封书信送给契丹,有人还记得书信言辞,这件事可信吗?”王溥说:“李崧是大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是苏逢吉诬蔑他罢了。”周世宗才醒悟,诏令追赠李崧官职。周世宗打算讨伐秦、凤二地,向王溥求元帅,王溥推荐向拱。战事平息后,周世宗在宴席上酌酒赐给王溥说:“替我选择元帅成就边疆功业者,是你啊!”后跟从皇帝平定寿春,皇帝诏令给他加阶进爵。

重新起用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遭父丧。守丧未满三年,被朝廷重新起用,四次上表,请求守丧满期。周世宗大怒,宰相范质上奏解救他,王溥惧怕,入朝谢罪。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夏天,任命他为参知枢密院事。

  周恭帝继承帝位,加王溥为右仆射。这年冬天,王溥上表请求编写《世宗实录》,于是上奏建议史馆修撰、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右司员外郎、知制诰张淡,左拾遗王格,直史馆、左拾遗董淳,共同修纂,诏令照办。

宋初重臣
  宋初,进位为司空,罢参知枢密院职。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罢去他职任太子太保。旧制,一品官班位在台省官之后,宋太祖因为看见王溥,对身边的人说:“王溥是以往的丞相,应当超常尊宠他。”就下令分台省官班位为东西二向,成为定制。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遭母丧。守丧期满,加任太子太傅。

加官进爵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升为太子太师。中谢日,周太祖对身边的人说:“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官福之盛,近世没有可与比拟的人。”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封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去世,终年六十一岁。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谥文献。

藏书故实

北宋藏书家、史学家。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后汉乾佑元年(948)进士,任秘书郎,任后汉三司副史。入周,后周时历任随州、商州、华州、颖州刺史。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迁中书侍郎加平章事。周世宗即位,为参知枢密院事,加礼部尚书,兼修国史。宋立,五年,加太子太傅。官进司空。乾德二年(964),罢相,改太子太保。开宝二年(969年),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祈国公。卒谥文献,后改谥文康。好学,手不释卷,根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崔铉《续会要》,补其缺漏为100卷,对唐代制度沿革变迁,记述较为详尽,又作《五代会要》30卷,史称其“文简理备”,对保存、整理古籍,建树颇大。宋太祖赵匡胤把南平吴蜀时所获的文史副本分赠与之,以致于他收藏图书达万余卷,多唐代旧书。曾经编有藏书目录,今佚。编著《世宗实录》、此录虽失,但从《烟画东堂小品》中,还可见到残本。编纂有《唐会要》、《五代会要》,开会要体史书之先例,是研究五代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价值很高。另著有文集20卷。子王贻孙,字象贤,遍览其父所藏,并继承了所藏之书,时以谙练称。

猜你喜欢

  • 胡广

    (91—172)东汉南郡华容人,字伯始。安帝时举孝廉,奏章为天下第一。拜尚书郎,五迁至尚书仆射,历仕司空、司徒、太尉,官至太傅,历安、顺、冲、质、桓、灵六帝。谦恭练达,处宦官外戚交互专政之时,为官如故,时谚讥为“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以附和梁冀定策立桓帝,封育阳安乐乡侯。卒谥文恭。

  • 丁黼

    丁黼,南宋石埭(安徽省石台县)人。淳熙十四(1187)进士,初授崇德县尉,转升州录事参军,后任余杭知县,迁太仆寺簿。端平初年,任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三年(1236)元军逼近成都,时城内兵不足七百人,丁黼多次上疏告急,又遣子赴京求援,然援军未至,丁二次出城应战,说:“我职责就是镇守疆土。”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包围,中箭身亡。朝廷嘉其忠心,赐光禄大夫、显谟阁学士。后又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赐谥号“恭慰”,并束力令在石埭建立“褒忠祠”。

  • 郑献甫

    ( 1801—1872)广西象州人,字小谷。道光十五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乞养亲辞官,不复出,自号识字耕田夫。同治间主讲广州、桂林各书院。博览强记,尤熟诸史。为文章直抒胸臆,识见甚卓。有《愚一录》、《补学轩诗文集》等。

  • 季念诒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字君梅,祖籍江阴,随父季昌芝迁居常熟。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翰林院编修。养亲不仕,叙团练之功加四品卿衔。历任南通紫琅、求志书院及江阴礼延书院山长。工书法。曾纂修《江阴县志》、《通州直隶州志》。卒后葬常熟虞山老石洞旁。

  • 朱伦瀚

    (1680—1760)山东历城人,隶汉军正红旗,字涵斋,又字亦轩,号一三。康熙五十一年武进士,选三等侍卫。乾隆间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善指头画,得其舅高其佩法,朝鲜国王曾遣使高价乞画。兼工诗文。有《闲青堂集》。

  • 郑学醇

    广东顺德人,字承孟。隆庆元年举人。任武缘知县。有《句漏集》。

  • 耽章

    耽章(840—901),俗性黄,名崇精,法名耽章,号本寂禅师,为曹洞宗开创者之一。他是妙应法师之胞弟,涵江区黄霞村人。十九岁出家于福州云名山灵石嗣法洞。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宗慕曹溪六祖,后住临村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后与洞山大师合称曹洞宗。世称曹山本寂。卒敕谥元证大师。今莆田城厢梅峰光孝寺即属曹洞宗。著有《对寒山子诗》七卷,已佚。后人辑录为《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全唐诗补编零·续拾》卷34录其诗偈凡十二首。《全唐诗》卷823署作耽章,收诗一首,实为大梅法常之作误入。

  • 郑仅

    郑仅(1047~1113)字彦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第进士。历官显谟阁待制,出知宁州,徙秦州。崇宁中为熙河路都转运使。召拜户部侍郎,改吏部侍郎,知徐州。政和三年终显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赠光禄大夫,谥修敏。《全宋词》存其词12首,均描写男女恋情。

  • 张佖

    (930—?)名或作佖。五代、宋间淮南人,一说常州人,字子澄。仕南唐,初为句容尉,曾上书陈治国之道。李煜时征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改内史舍人。随煜归宋,仍入史馆,迁郎中。工词。性俭朴,人称菜羹张家。煜卒后,每寒食必亲拜其墓,哭甚哀。有集。

  • 熊太古

    元明间豫章人,字邻初。熊朋来子。文宗至顺二年乡贡进士。官至江西行省员外郎。元末兵起,太古力陈守御计,当事者不能从,遂弃官去。入明不仕,隐储山。工画。有《冀越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