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李开先生平

李开先生平介绍

(1502—1568)明山东章丘人,字伯华,号中麓。嘉靖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罢归,治田产,蓄声伎,家居近三十年。征歌度曲,为新声小令,诗歌豪放,尤工词曲,不循格律,诙谐调笑,信手放笔。自谓藏曲最富,有“词山曲海”之目。曾刻元乔梦符、张小山小令。作传奇《宝剑记》,又有《登坛记》,今佚。又有《词谑》、《闲居集》。>>查看李开先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自幼聪慧,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醉心于金元散曲及杂剧。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在户部云南司任主事,先后两次奉命运军饷去宁夏边防。曾针对边患严重、防务废弛的情况,上奏朝廷,提出澄清吏治、富国强兵,扫除边患的主张,但未引起朝廷的重视。嘉靖十三年,调任徐州监管粮仓。在任上大力整顿粮政,由于触犯宦官的利益,整顿受到抵制和破坏,最后以失败而千终。不久,调入吏部。先后任考功司主事、司勋司员外郎、文选司郎中等职,官至太常寺少卿。在世宗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四月皇家的宗庙发生了火灾。他作为太常寺少卿,因责被宰辅夏言劾,此年,即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他被正式免官,回到山东章丘原籍闲居。李开先回乡后,在章丘绿原山与同乡好友结成“词社”,又组织成立“富文堂词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其《闲居集》问世,收录诗词四卷、文章八卷。他还非常推崇民歌,认为“真诗只在民间”, 先后编刻《烟霞小稿》、《傍妆台小令》等民歌集。

  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在户部任事。曾运饷金至宁夏,目睹边防荒弛,外患严重,深有感触。归途经陕西关中,登门拜访当时削职家居的文学家康海和王九思,为他们所赏识,自此缔交。自嘉靖十一至二十一年(1532~1542),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并曾提督四夷馆。此一时期他和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人诗文唱和,人称”嘉靖八子”,他们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风,主张学习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曾巩,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文字平易朴实。他因抨击当时执的夏言和严嵩,揭露当时政治的腐败,嘉靖二十一年(1542)被削职,回到章丘故居。在家修建亭园,结词社,征歌度曲,搜集戏曲及民间文学作品。他利用当时民间小曲的形式,写成《中麓小令》100首,流传很广,王九思曾和了100首,合刻为《傍妆台百曲》。嘉靖二十六年写成传奇戏曲《宝剑记》。晚年他用金、 元院本形式写成《园林午梦》、《打哑禅》等6种,总名《一笑散》。还用民间流行的《山坡羊》小曲形式写成《市井艳词》一书。他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尤以戏曲为多,有"词山曲海"之称,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删定元人杂剧16种。

人物纪念

  李开先墓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埠村街道鹅庄村东,济王公路南侧李氏茔地内。1979年公布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开先(1502~1568),明中叶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被称为“嘉靖八才子”之一。今济南市章丘区埠村街道鹅庄村人。曾于本县胡山中麓洞读书,自称“中麓子”、“中麓山人”、“中麓放客”等。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仕历户部主事、吏部文选郎中等职,官至太常寺少卿。后因九庙火灾?误免官归乡,以文艺自娱。筑万卷藏书楼,贮南北词曲甚丰,有“词山曲海”之称。工诗文,尤擅长词曲传奇。削职家居的27年间,写下著名的传奇作品《宝剑记》等以及诗文杂着《闲居集》、《一笑散》、《词谑》等大量著作。今辑刊出版有《李开先集》。

  李氏茔地东侧为李开先墓,墓前有碑一通,明崇祯二年(1629年)立,上书“太常寺少卿中麓李公墓”。碑前还有两方碑座,原有两块无字碑,据李氏后裔讲,后来李家破落,无财力刻字,故成无字碑。座前甬道两旁,有翁仲和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形体完好。再前是石坊,由三根平滑的条石扣成门状,颇简陋。茔地西侧为李开先父母的坟冢。坟冢南端为简陋石坊,石坊北面,有石兽两排,石兽再北立石碑三通,成品字形布局。前两碑碑座为石雕,碑顶镌云龙浮雕,额题“奉天诰命”字样。茔地石碑,均为明代石刻,其中石坊上额“李氏先茔”及楹联“漫漫长夜何时旦,瑟瑟高松不计年”,为李开先之友、书法家苏州书写。

人物轶事

  嘉靖七年,李开先赴“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开始在户部做官,任云南司主事。这时明朝北部的蒙古部族不断南下骚扰,北方人民深受其害。从嘉靖九年起,李开先先后两次奉命运送军饷去宁夏边防。到前线后,他才发现边患严重,是因为边帅苟且偷安,防御废弛,军政腐败。可他们却谎报军情,掩耳盗铃。李开先对此忧心于怀,他曾希望能澄清吏治,强国利民,但小小主事的意见并没有引起重视。

  嘉靖十三年,李开先被调到徐州管理广运仓。明朝制度规定,仓务管理,除朝廷命官外,需同时派宦官监督。李开先到职后,看到粮政同样弊端百出,不仅部门小负责人串通盗窃,宦官们也都贪污,运粮的军民深受其害。他决心革除积弊,厉行整顿。当时是宦官横行天下的时代,整顿必先损害宦官们的利益。所以,工作一开始,就处处受到抵制和破坏,使整顿无法进行下去。李开先的抱负虽难以实现,但他忧国爱民的精神却受到朝野的钦佩。

  李开先在官场上正直务实,在民间大度融融,文采飞扬。一日,一读书人在朝阳洞内读书,听见脚步声,知是李开先至此。便对洞口吟道:“人对青山山对人,不知谁是主和宾。”李开先听到这人吟出一道七绝的前两句,知是意在为难他。正在这时,一牧羊姑娘吹起了牧笛,李开先立即接吟道:“猛然谷里一声笛,唤出梅花陇外春。”吟罢,二人哈哈大笑起来。

猜你喜欢

  • 王胡之

    (?—349)东晋琅邪临沂人,字修龄。王廪子。尝在东山甚贫乏。陶侃子陶范为乌程令,赠米一船,不受。好谈谐,善属文,为当世所重。能闭目投壶。历郡守、侍中、丹阳尹。石虎死,朝廷欲绥辑河洛,以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以疾固辞,未行而卒。

  • 顾夐

    顾敻,五代词人。生卒年、籍贯及字号均不详。前蜀王建通正(916)时,以小臣给事内廷,见秃鹫翔摩诃池上,作诗刺之,几遭不测之祸。后擢茂州刺史。入后蜀,累官至太尉。顾夐能诗善词。《花间集》收其词55首,全部写男女艳情。

  • 刘几

    刘几(一○○八~一○八八),字伯寿,号玉华庵主(《风月堂诗话》),洛阳(今属河南)人。仁宗朝进士(清雍正《河南通志》卷四五)。通判邠州,知宁州。英宗时为秦凤总管。神宗时以秘书监致仕,隐居嵩山玉华峰下。哲宗元祐三年卒,年八十。

  • 贝琼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 陈阳至

    阳至,字子善,天锡长子。举贤良,累官汀州知事。

  • 文嘉

    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仲子。吴门派代表画家。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画得徵明一体,善画山水,笔法清脆,颇近倪瓒,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作花卉。

  • 袁褧

    苏州府吴县人,字尚之,号谢湖。诸生。工诗善画,好藏书。尝以所藏宋刻善本摹刻行世。著有《奉天刑赏录》、《田舍集》、《游都三稿》、《谱系八述》。

  • 周济

    周济(1781年-1839年)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江苏荆溪(今江苏宜兴)人,清朝词人及词论家。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著有《味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

  • 周兴岱

    周兴岱(1744—1809)字长五,一字冠三,号东屏,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清朝官吏,周煌次子,清代大诗人张船山岳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超授内阁学士。擢侍郎,历礼、吏、户诸部。命在南书房行走。

  • 朱文藻

    (1735—1806)浙江仁和人,字映渭,号朗斋。诸生。精六书金石之学,又通史学。王杰延之入京,佐校《四库全书》。游山东,阮元、孙星衍与之合作,成《山左金石志》。王昶著《金石萃编》,亦得其校正之力。在浙又分编《两浙輶轩录》、《嘉兴府志》。另有《碧溪草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