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查慎行生平

查慎行生平介绍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查看查慎行的诗词古文

生平

5岁能诗,“始入小学”。
6岁“通声韵,工属对”
10岁作《武侯论》。曾就学于黄宗羲,研究经学,对《周易》尤有心得。
19岁“读书于武林吴山,从慈溪叶伯寅先生学”,
20岁补诸生,出门远游,遍历云贵、华中、华北、东南各地,写出大量诗作,名噪一时。曾在纳兰明珠府中教授其幼子。
23岁应童子试
康熙二十八年(1689),牵涉洪升《长生殿》的国恤张乐事件,遭革职,驱逐回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又号查田,籍贯改作钱塘。
康熙三十二年(1693)始中举人。
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东巡,因大学士陈廷敬等推荐,诏随入都,入直南书房。
康熙四十二年(1703)赐进士出身,特授翰林院编修,后充武英殿总裁纂述。曾3次随驾巡游塞外,岁时风土,悉记以诗。得帝器重,亲书“敬业堂”额以赐。
康熙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人称初白先生。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犯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世宗知其端谨,特许其父子返回田里。
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其长子克建、堂弟嗣珣都是进士,时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文学成就

  査慎行受经史于著名学者黄宗羲,受诗法于桐城诗人钱澄之;又与朱彝尊为中表兄弟,得其奖誉,声名早著。入朝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又饱览各地风光。其论诗以为“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查为仁《莲坡诗话》。他以“空灵”创新为尚。得力于陆游很深;著《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受苏轼的影响亦大。其诗工于刻画锻炼,又多采用白描手法。袁枚《论诗绝句》称其诗“一味白描神活现,画中谁似李龙眠”。拟之以北宋画家李公麟。清初诗人多学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学唐宋,成为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作者。对诗坛影响极大。赵翼《瓯北诗话》认为:“梅村(吴伟业)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查慎行诗多纪游吊古之作,又多作组诗。古体如《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石钟山》、《五老峰观海绵歌》;近体组诗如《金陵杂咏二十首》、《荆州杂诗六首》、《邯郸怀古三首》、《汴梁杂诗八首》、《建溪□歌词十二章》、《桂江舟行口号十首》等,都颇著名。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则不多,只有《秦邮道中即目》、《芜湖关》,《白杨堤晚泊》、《芦洲行》、《悯农诗》、《赈饥谣》等诗,写及了这方面内容。

  查慎行的诗“平生所作,不下万首”(许汝霖《敬业堂诗集序》)。后经他删定为4600余篇,按时地编次为《敬业堂诗集》48卷,《续集》 6卷,另有《词集》2卷。文不多作,所存绝少,《敬业堂文集》3卷,《别集》1卷,共100余篇,子孙搜访汇编而成。金庸小说《鹿鼎记》的回目都是集查慎行诗中的对句。

时代背景

  清兵入关以后,江南一带士人抗清斗争前仆后继。至查慎行成年时代,清建国之初的那种反满复明的斗争已先后被扑灭或压制,除西南、西北边隅以外,大规模公开的反清斗争已成过去,清政权已相当稳固,政局已趋于平稳。康熙等一方面继续实施高压政策,残酷镇压汉族的零星反抗,大兴文字狱压制汉族士人;一方面则大事“稽古右文”,以怀柔手段笼络人心,特别是笼络汉族士人。这种双管齐下的政策,对当时士人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政治上,查慎行之辈已不同于明末清初民族意识十分强烈的老一辈士人,大多已在政治上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谋求仕途,欲以此实现人生追求。

  当时湖州庄氏史案的广事株连虽也曾震动一时,但它给查慎行们的更大影响,只是造成他们对政治的恐惧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小心翼翼地为人。所以,在查慎行等人的诗稿中,明末清初顾炎武式强烈的民族感情已逐渐少见。对查慎行这一代诗人诗歌思想成就的评价,似乎不必再拘泥于他们对亡明的态度而滞留在满汉问题上做文章了。对查慎行这一代诗人的诗作,似可转换视角,把着眼点落到他们反映当时现实和指陈时事的态度与深度上来。查慎行的诗,在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方面,与清初诗人多有异处,这一特点当引起我们注意。

藏书之家

查慎行好游山水,喜蓄典籍,73岁时退居里中,贮书万卷,坐卧其中。卒之日,惟手勘万卷书。家有“得树楼”,藏书甚富。管庭芬《拜经楼藏书题跋记·跋》称其“国初吾邑东 南藏书家,首推道古楼马氏,得树楼查氏,盖两家插架多宋刻元抄,而于甲乙两部积有异本,其珍守已逾数世,不仅为充栋计也”。查氏兄弟均有藏书之好,查慎行家有“得树楼”,藏书甚富;次查嗣僳,筑“查浦书屋”藏书;季查嗣庭(1664~1727)字润木,有“双遂堂”藏书。后查嗣庭以文字狱戮尸,亲族子弟,均受株连,慎行以年老放归,三弟则遗留关西,藏书散失无存。所藏书钤有“查氏初白”、“南书房史官”、“希古”、“得树楼藏书”、“海宁查慎行字夏重又字悔余”、“初白庵主人”等印。至乾隆时,孙查岐昌仍以得树楼命藏书之所。藏书散佚后,吴骞曾得其残帙数种。著有《得树楼杂抄》、《经史正伪》、《随猎日记》、《周易玩辞集解》、《苏诗补注》、《黔中风土记》、《人海记》、《敬业堂诗集》等。

猜你喜欢

  • 桓玄

    (369—404)名一作灵宝。东晋谯国龙亢人,字敬道。桓温子。袭爵南郡公。初拜太子洗马。出补义兴太守。安帝隆安二年,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应之。恭为其部将刘牢之所杀,诏以玄为江州刺史。明年,朝廷用离间计,加玄都督荆州四郡,使击杀殷仲堪、杨佺期,据有荆雍,领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司等八州。玄于是树用心腹,兵马日盛。安帝元兴初,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领兵讨伐桓玄,玄率军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执掌朝政。二年称帝,国号楚。三年,刘裕、刘毅在京口起兵讨之,玄兵败西逃,为益州兵所杀。

  • 张殷衡

    生平不详。《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下。

  • 子问

    子问,姓名未详。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 梁全

    元杞县人,徙晋康。好学通《礼记》,有文武才。仁宗时以乡荐为本州同知。为政以厚风俗,兴教化为本。郡屡为西寇所扰,全谕民以防御策,自是岁免劫夺。调向武州同知,迁太平路,封敦武校尉。

  • 王挺秀

    王挺秀,字号未详,山东益都(今山东益都县)人,淘金千户,事迹无考。约元世祖中统前后在世。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十人。贾仲明为其所补挽词云:“淘金千户甚风流,宝马金鞍称俊游,益都人物王挺秀,将《坑儒焚典》修,《草庵歌》和尚石头。驰花阵,夺锦筹百世芳留。”所作杂剧四种,惜均失传。《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月印寒潭”。

  •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郑之侨

    郑之侨,字东里,仁怀人。康熙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 崔国辅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天宝十一载(752),因受王鉷案牵连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鸿渐交往,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二。国辅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原集至宋代已佚。

  • 畅当

    畅当,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后期儒士。官宦世家,畅璀之子。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与弟诸皆有诗名。诗一卷。畅当父亲畅璀,唐肃宗时官至散骑常侍,唐代宗时,与裴冕、贾至、王延昌待制集贤院,终于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