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纪映淮生平

纪映淮生平介绍

纪映淮(1617~1691?)明末清初女诗人。字冒绿,小字阿男,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纪映钟之妹,莒州杜李室,其夫抗清被戮,映淮守寡以终,著有《真冷堂词》。>>查看纪映淮的诗词古文

巧对轶事

  纪映淮自小才思敏捷,九岁那年,父母带她到莫愁湖看荷展。荷展上有联句的游戏。看见一群人在对句,纪映淮挤到前面,看到出句是:“叶出尖角问晴天”。应该对什么?不少人在议论着。纪映淮脱口而出:“应该对‘花退裂盘笑丽日’。”周围的人都夸奖就这小孩句对的贴切,有阿男荷展对句露头角的传说。

  纪映淮十岁那年,有一天,嫂嫂旦兮来找母亲闲聊,看到纪映淮在读柳永的《乐章集》,话题说到柳永的诗词。嫂嫂旦兮说:“柳永的词俚俗,学他的诗词,别碍了词的高雅,把妹妹带错了路。”母亲也说:“柳屯田善为乐工***写歌辞,虽音律谐婉,确是格调不高。” 纪映淮听了反驳说:“听家严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学填词一定要读柳永的词。我读了感其语意妥帖、平和近人。母亲、嫂嫂怎么说他不好呢?” 嫂嫂旦兮说:“听妹妹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妹妹没辜负婶娘给起得名字,确实是‘日照而影,水阔而美,慧外秀中,博学强记’。”(嫂嫂说的“日照而影”是个“映”字,“水阔而美”是个“淮”字。) 纪映淮不饶地说:“哪比得嫂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十来岁的小孩能说出《尚书》中的名句,并指出嫂嫂名字的来源,让母亲、嫂嫂李旦兮都感到吃惊。

  在纪映淮十岁生日时,有许多客人来祝贺,有客人有意逗阿男玩,提出以院内可视物为题对句,指着院内桂花,出了上句‘丹桂虬蟠花香’。 阿男看到庭院的紫藤,随口对出:“古藤曲铁叶绿。” 客人异口同声的称赞阿男对得好,又有客人随说:“出句的前后皆可加字。” 阿男:“我的句,前后也可加字。你加加看。” 客人说:“我在句前加‘楼前’,句后加‘溢满院’,变成‘楼前丹桂虬蟠花香溢满院’。” 随着客人话音一落,阿男想都没想,说:“我对‘院内古藤曲铁叶绿罩长廊’我前面加了‘院内’,后面加了‘罩长廊’三个字。”客人都异口同声赞扬阿男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句对得巧妙。纪映淮才女的名声在纪青朋友中就传开了。

  纪映淮最尊敬的长者,是国清寺主持云智方丈。云智方丈姓陈,原应天府知府,在任是和纪青交往甚密。因得罪了皇亲遭迫害,后到天台山国清寺出家。纪映淮十一岁生日,云智方丈专程来祝贺,给纪映淮带来一联句的上句,云智方丈说:“我来时有朋友出一上联,‘千山鸟飞绝放翁幽栖在半山’。觉着这联很有意思,但要对得好,可不容易。阿男对对看。”显然这联的上半句是柳宗元《江雪》中的一句,后半句字面解释为放飞鸟的老翁住在幽静的半山腰。

  阿男听了,想了想说:“是很巧妙,这前半句是柳宗元的诗句,后半句又分别是陆游,朱淑真和王安石三个诗人的号。并与前半句文理通顺,可批为:群山中的鸟儿早已飞得无影无踪,放飞鸟的老翁住在幽静的半山腰”。 云智方丈听了说:“阿男说得对,能知道这句的奥妙,批讲清楚,就成功了大半,不过要对得文理通顺,对仗工整,还是比较难的。” 这样的趣联,多是闲散文人想出来的,专为别别人的,对来很不容易。纪映淮说:“是不太好对。对句的前半句肯定是‘万径人踪灭’,后半吗?……。”阿男想了想说,“我对‘达夫易安于乐斋’如何?达夫是唐朝诗人高适号,易安是女词人李清照,乐斋是宋朝诗人张栻的号,易安对幽栖,是李清照对朱淑真两位女诗人。文理上也能说得过去。”

生平

取名缘由
  纪映淮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秋,卒于清康熙中期。其父纪青,字竺远,少为诸生,地方名士。兄纪映钟,字伯紫,颇负诗名,多有著述。母刘玉涵,苏州吴江人,娘家世代官宦。因家面钟山,临秦淮河,刘玉涵有身孕后,建议生男孩名映钟,生女孩名映淮。映淮,乳名阿囡。 “囡”在江南一带是对小孩的昵称。到五六岁,纪映淮认识了不少字,对母亲说:“囡囡弱弱何时大,男男生生欲称雄”母亲听了,五六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父母都从心里感到高兴,愉快地答应给改名,根据女儿的意见把“囡”改为“男”,名“阿男”,因“囡”与“男”音同字不同,改起来方便。从此,纪映淮小字“阿男”便传于后世。

琴瑟谐美
  纪映淮性情贞静,通经史,尤工韵语,与侄女松实,俱有诗誉。纪映淮的公爹杜其初系莒州进士,明崇祯年间任绍兴知府,适纪氏全家客居绍兴,与杜氏交往甚密。其初有子名杜李,十四岁入莒泮,入庠后随父任。杜李与纪映淮同庚,且有诗才,纪氏父子见而慕之,遂以映淮嫁之。婚后夫妇联韵,琴瑟谐美。崇祯十年许,杜家归莒。翌年,纪映淮生一子。崇祯十三年杜其初病逝,至此家道日衰。

守寡节孝
  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兵自直隶(河北)南进,旋即据穆陵关,危及莒城。杜李劝纪映淮携子扶母离莒城至城南云里村母舅家避乱,己约十数好友投知州景叔范部下守城抗清,拒守数日,终寡不敌众,城破被掳,戮于北关“好汉茔”。纪映淮与姑及六岁幼儿进深谷中,终日毁容觅衣食奉之,备尝饥寒,度日如年,茹获席草三十余年,以节孝闻。少从映钟学诗,夫亡后绝笔不复作。

毁坊全忠
  纪映淮诗作《咏秋柳》中有一句“栖鸦流水点秋光”,为清康熙初年诗坛巨匠王士禛激赏,并作秦淮杂咏以和:
  十里清淮水连桥,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诗中充满了对纪映淮的赞赏,但在当时理学近登峰造极的年代,这虽不能说轻佻,毕竟也有失庄重,更何况纪映淮乃名门之后,又孀居在家。故纪映淮兄长纪映钟以信责备王士禛:公诗即史,顾以青镫白发之嫠妇,竟与莫愁桃叶同列文章……王士禛接信,深为自己的一时孟浪而后悔,瞿然以书谢过,后为纪映淮请诏于朝廷,令莒州知州督导,建木枋旌于杜府门前,以彰纪映淮节烈。木坊落成次夕,纪映淮借得耕牛数头,将坊拉倾,以示国亡家破之恨,随之合家离城。相传,纪映淮弃家离走时,自书白纸对联于府门:“义士洒血照日月,节妇食泪赡孤亲。”
  知州得悉,惟恐获反清复明之罪,立即谎拟报文:“杜纪氏,居孀不贞,木坊始立而自倾。纪氏无颜见街坊父老,弃宅而逃,不知所往……”随后,一些拍马文人谎编俚曲、故事,诽谤纪映淮,谬种流传。直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莒知州彭九龄撰文,略叙其事,惜其未敢提及毁坊之事。至民国《重修莒志》,纪映淮方入“列女”传。

著述名录

映淮亦能词。虽著有《真冷堂词》,但大多遗失不见,后世只留存诗词不足十首,甚为遗憾。生平事迹见《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一、《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三。

猜你喜欢

  • 张率

    (475—527)南朝梁吴郡吴人,字士简。张瑰子。能诗文。年十二,日作诗或赋一篇,至年十六,积二千余首。齐明帝建武三年,举秀才,除太子舍人。为沈约所称,与任昉友善。梁武帝天监初,为司徒谢朏掾,直文德待诏省。奉命抄乙部书,撰古妇人事送后宫。作《待诏赋》奏之,甚见称赏。迁秘书丞,后入寿光省,修丙丁部书抄。累官黄门侍郎,新安太守。有《文衡》等,皆佚。

  • 李昂2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26年―84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母为贞献皇后萧氏。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登基,年仅十八岁。李昂在位十四年,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李昂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享年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 王籍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王籍诗史。有文才,不得志。齐末为冠军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梁天监末任湘东王萧绎咨议参军,迁中散大夫等。王籍诗歌学谢灵运,《南史·王籍传》称“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

  • 向滈

    向滈字丰之,号乐斋,开封(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自小便会作诗,才气高而生活穷困,他妻子的父亲曾因为他贫穷将他的妻子嫁于别人,他的妻子却毅然回来,同向滈白头偕老。代表作有《如梦令》、《卜算子》、《西江月》等,收录于《乐斋词》。

  • 庄元植

    庄元植,字叔侯,震泽人。诸生。有《澄观斋诗》。

  • 卫德辰

    字中立,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书史会要》。

  •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 朱文藻

    (1735—1806)浙江仁和人,字映渭,号朗斋。诸生。精六书金石之学,又通史学。王杰延之入京,佐校《四库全书》。游山东,阮元、孙星衍与之合作,成《山左金石志》。王昶著《金石萃编》,亦得其校正之力。在浙又分编《两浙輶轩录》、《嘉兴府志》。另有《碧溪草堂集》等。

  • 夏溥

    溥字大之,一字大充,号虎怕道人,淳安人。领至治三年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转龙兴路学教授。

  • 孙处

    孙处(359年—411年),字季高(其户籍登记为孙季高,所以当时人们称呼他时用字而不用名),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东晋将领。义熙六年(410年),卢循在广州起兵,占领豫章(今江西南昌),直逼建康。刘裕遣孙处率三千人,从海上袭击番禺。用火烧卢循的舟舰,当日即攻破番禺。此后卢循率兵还袭广州,与孙处交战二十余日,卢循败走,孙处率众追奔至郁林,因病方罢。义熙七年(411年),孙处去世。刘裕追赠孙处为龙骧将军、南海太守,封侯官县侯,食邑千户。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念其功绩,重赠为交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