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萧子显生平

萧子显生平介绍

萧子显(489年—537年),字景阳,东海兰陵(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梁历史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八子。起家太子中舍人,迁国子祭酒,拜侍中,领吏部尚书,出任吴兴太守。博学能文,爱好饮酒,性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大同三年,去世,谥号为骄。萧子显一生撰写五部历史著作,只有《南齐书》存于世。>>查看萧子显的诗词古文

主要著作

  史学是萧子显所酷爱的事业,在他的四十九年的生命历史上,撰写了五部历史著作:《后汉书》一百卷,《晋史草》三十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他撰《齐书》,是向梁武帝请示并得到梁武帝的批准的。萧子显撰写和完成《齐书》的时间,按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说法,是在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如果刘知几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话,那么《齐书》的撰成当在天监八年(509年)至十八年(519年)期间,即萧子显二十岁以后至三十岁以前这十年当中。果然如此,那真是一位青年史学家了。除了《齐书》以外,萧子显的其他著作包括文集二十卷都已不存。后人为了区别萧子显的《齐书》和唐初李百药所撰的《齐书》,把前者称为《南齐书》,后者叫做《北齐书》。

  萧子显在撰写《南齐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和思想还是不少的。早在齐明帝时,史学家檀超和江淹奉诏修本朝史,他们制订了齐史的体例,但没有最后完成修撰工作。此外,还有熊襄著的《齐典》、沈约著的《齐纪》、吴均著的《齐春秋》和江淹著的《齐史》十志。萧子显的撰述工作,在史书体例上“本(檩)超、(江)淹之旧而小变之”;在史书材料上汲取诸家成果,终于著成《南齐书》六十卷。

  《南齐书》包含:帝纪八卷,除追叙萧道成在刘宋末年的政治活动外,主要记萧齐皇朝(479—502年)二十三年间的史事。志八篇十一卷,其中有的上承刘宋,有的起于萧齐立国,断限比较明显。传四十卷,其中不少是记少数民族地区史事的,而以《魏虏传》记北魏史事,这在性质上同《宋书·索虏传》是一样的。序录一卷,刘知几都不曾见到,说明它佚之甚早,故全书今存五十九卷。上面讲到,萧子显既是萧齐皇朝的宗室,又是萧梁皇朝的宠臣,所以他撰《南齐书》一方面要为萧道成避讳,一方面又要替萧衍掩饰。例如他写宋、齐之际的历史,就不能直接写萧道成的篡夺之事,只能闪烁其词,微露痕迹;他写齐、梁之际的历史,则用很多篇幅揭露齐主恶迹,以衬托萧衍代齐的合理。这是他作为齐之子孙、梁之臣子的“苦心”,也反映出他在史学上的局限性。

  《南齐书》部帙不大,包含的年代又很短,竟然也撰就了八篇志,确乎难得。这里面无疑包含了江淹的首创之功。《南齐书》有些传,显示了萧子显在历史表述上的才华。如:他于《褚渊传》,先写褚渊在宋明帝时受到信任,而在宋明帝临死,则写他也参与“谋废立”,违背宋明帝的意旨;于《王晏传》,先叙其与齐高帝、齐武帝的密切关系,继而写其在齐武帝死后也参与“谋废立”的事;于《萧谌传》,先说其受到齐武帝、郁林王的信赖,后写其在协助齐明帝夺取郁林王皇位的政变中竟然领兵作前驱;于《萧坦之传》,先烘托其受到郁林王的殊特信任,以至“得入内见皇后”,后写他成了废郁林王而拥立明帝的关键人物;等等。萧子显在写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时候,都不直接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前后史事的对比来揭示人物的品格。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说:“此数传皆同一用意,不著一议,而其人品自见,亦良史也。”用顾炎武的话说,这种写历史人物的方法叫做“于序事中寓论断”,司马迁写《史记》最善于运用这种方法。萧子显学习司马迁表述历史的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被后代史学家称为“良史”,这是很自然的。

  《南齐书》同《宋书》一样,都宣扬神秘的思想、佛法的深远,又都过分讲究华丽的辞藻,这是它们的缺点,也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介绍

  齐高帝萧道成孙。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后迁吴兴太守。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扇子,一挥而已,谥曰“骄”。  撰有《后汉书》、《晋史草》、《齐书》、《普通北伐记》、《贵俭传》、《南齐书》等历史著作。但除《南齐书》外,均失传。

  南朝萧齐皇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二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年代很短的一个封建皇朝。撰写萧齐皇朝时期历史即《南齐书》的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一个史学家,以他曾经是宗室的身份来撰写这个皇朝的历史,这在二十五史的众多的作者中别无第二人。

  他十三岁的时候,萧齐皇朝被萧衍推翻了。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他们都是萧姓,而且同族,但毕竟从他们的高祖父时候就分支了。萧衍建立了梁朝,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梁武帝。在梁朝,萧子显凭着他的才华、风度、谈吐的出众,受到梁武帝的礼遇和信任,官至吏部尚书。

  萧子显是一个“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鬼神”的人。他“性爱山水”,曾在《自序》中说:“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鸎(yin),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他又是一个“颇负才气”的人,做吏部尚书时,“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一挥而已,所以有些士族地主内心里对他很不满。但梁武帝倒是自始至终都把他看作是一位“才子”。事实上,他的文才的确是有社会影响的。萧子显的同时代人、《宋书》的作者沈约甚至称赞他的文章是属于东汉名家班固一流的佳品。这个评价当然是过分高了,但也可以看出沈约对他的文才的赏识。

猜你喜欢

  • 陈无名

    汉末建安魏国官员时期,由魏国东曹掾崔琰推荐。在曹操称魏王时,曾上表称赞曹操功业,受到时人讥讽。推荐者崔琰也被时人批评。

  • 王肃

    (464—501)北魏琅邪临沂人,字恭懿。王导后人。仕南齐为秘书丞。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父兄为齐武帝所杀,乃奔魏。在魏甚得孝文帝器重,授大将军长史。以破齐将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宣武帝时,累封昌国县侯,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卒谥宣简。

  • 周舍

    (469—524)南朝梁汝南安成人,字升逸。周颙子。博学精义理。起家齐太学博士。入梁,召拜尚书祠部郎,礼仪损益,皆自舍出。累迁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右卫将军。国史诏诰,军旅谋谟,皆兼掌之。预机密二十余年。性俭素,如布衣之贫者。官至右骁骑将军。

  •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阳城

    (736—805)定州北平人,徙居陕州夏县,字亢宗。性好学,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院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无所不通。登进士第后,隐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李泌为宰相,荐为著作郎。德宗召为谏议大夫。时裴延龄、李齐运等以奸佞相次进用,诬谮宰相,毁诋大臣,陆贽等咸遭枉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疏,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贬国子司业,出为道州刺史,有善政。

  • 严蕊

    严蕊(生卒年不详),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严蕊沦为台州营妓,改严蕊艺名。严蕊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

  • 薛式

    薛式(公元1078-1191)名薛道光、又名薛道原,字太源。北宋时阆州(今四川阆中)人,一说为陕西鸡足山人。内丹名家,石泰嫡传弟子,为道教南宗第三代传人,道教称为“紫贤真人”,南五祖之三。

  • 王士点

    元东平人,字继志。王构子。始为通事舍人,历官至淮西廉访司佥事。有《禁扁秘书志》。

  • 李直夫

    曹本《录鬼簿》载他是:"女真人,德兴府住,即蒲察李五。"金之德兴府属西京路,即今河北怀来。德兴府当是从他的先世起流寓寄居的地方。他应属女真蒲察氏,汉姓为李。一说他是至元延祜间人,曾任湖南肃政廉访使(见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作杂剧十二种,今存《虎头牌》一种,《伯道弃子》有佚曲存于《太和正音谱》和《北词广正谱》中,仅存剧目者有《念奴教乐府》、《谏庄公》、《怕媳妇》、《水淹蓝桥》、《错立身》、《劝丈夫》、《占断风光》、《坏尽风光》、《夕阳楼》、《火烧祆庙》十种。一说《怕媳妇》和《劝丈夫》实是同一个剧。

  • 朱孔照

    朱孔照,字浴曙,号云台,应山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苏州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