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的一种辨伤的诊断方法。是根据眼中白珠络脉的改变,以及瘀点的所在,作为诊断受伤部位和性质的参考。一般来说,白睛见青紫红筋浮起,在红筋末端有瘀血点,称为“报伤点”。点在白珠上的,为胸廓受伤积瘀。点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猴枣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即小儿皮肉呈现赤色。《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因汗,为风邪所伤,与气血相搏,热气蒸发于外,其肉色赤,而壮热也。”据临床所见,患儿身上初起有赤点,渐至额上口旁及其它部位,赤如胭脂,皮即皱削。治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皮急紧小症、眼胞紧小、皮急。《张氏医通》卷八:“睥急紧小,谓眼楞紧缩,乃倒睫拳毛之渐也。若不因治而渐自缩小者,乃膏血精液涩耗,筋脉紧急之故。若因治而急小者,多因睥宽倒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七叶一枝花之别名,详该条。
即下眼睑。见胞睑条。
经穴名。代号PC8。出《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火)穴。位于掌心横纹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当中指尖下是穴。一说“在掌中央横纹动脉中,屈无名指指头着处即是穴”(《
【介绍】:见吴本立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红马蹄草之别名,详该条。
推拿穴位名。即两鼻孔。出明·周于蕃《推拏仙术》。治小儿作寒作热,鼻流清涕,昏迷不醒,急慢惊风等。《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汗泄》:“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