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论注

伤寒论注

书名。①清·柯琴编注。4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②清·王丙撰。6卷。撰年不详。王氏按《千金翼方》卷9~10所辑《伤寒论》原文,并据《脉经》参校后作为原文定本加以注释。卷1~2,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卷3~5,谈其它各经病状及治法;末卷述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等内容,并附杂方。本书经陆懋修校正,改名《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原刻入《世补斋医书后集》中。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迴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③明·史闇然、清·陈亮斯均曾撰《伤寒论注》,书未见。

猜你喜欢

  • 卒厥

    卒,突然: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多由气血逆乱,阴阳严重失调所致。《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

  • 医学便览

    ①丛书名。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共七种。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②综合性医书。6卷。清·刘福庆撰。

  • 阴疟

    病名。①指三阴疟。《类证治裁·阴疟》:“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以伏邪深入三阴,故名阴疟也。”②泛指在里、在阴、在脏之疟。见《医学入门·疟》。参见阳疟条。

  • 神效化痈散

    《医方简义》方。当归二钱,炒白芍药、柴胡、鹿角霜各一钱,青皮八分,茯苓、夏枯草各三钱。加青橘叶十片、菊花二钱,水煎服。治妊娠乳痈。

  • 助阳活血汤

    见《东垣试效方》卷五。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

  • 水蛊

    病名。《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即水鼓。详该条及蛊条。

  • 肥胖不孕

    病名。出《傅青主女科·种子篇》。不孕症型之一。妇人体质肥盛,恣食厚味,痰湿内生,流注冲任胞脉,或因体脂过盛,壅塞胞脉和胞宫而致不孕。多伴有心跳气短,白带量多等症。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方用启宫丸或苍术导痰

  • 左转藤

    见《天宝本草》。为海金沙草之别名,详该条。

  • 痘疮难靥

    病证名。即痘疮干浆应收靥而不收靥的症候。痘疮自见点、起胀、灌浆十至十三天左右,应收靥结痂。到时而不收靥,是毒气太重,内外热蒸所致。若失于治疗,则热毒入心,可变为险证。治宜清热败毒,用***散(《证治准绳

  • 小儿风疾瘾疹

    病证名。小儿皮肤作痒,遍身疙瘩的病证,即荨麻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风疾瘾疹者,因小儿肌肤嫩,血气微弱,或因暖衣而腠理疏开,或天暄而汗津润出,忽为风邪所干,搏于血气,藏流于皮肤之间,不能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