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炙散

内炙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方。茴香、藿香丁香皮、熟地黄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炙甘草山药当归白术白芷各八两,藁本、炮姜、川芎黄芪各二两,木香一两,陈皮(去白)四两,白芍药十两。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艾叶一团,水煎,食前空腹热服,或温酒调下。治妇人崩漏虚惫,腹胁痛,腰疼气逆呕吐;寒冷结聚,月经不调,块硬刺痛;肠鸣泻痢,气满坚胀;频产血衰,颜色青黄;或下血堕胎,头疼脑晕,体虚多汗恶露不净,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手足逆冷等症;并治男子虚冷气利,心腹疼痛。若产后下血过多,加蒲黄;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水泻,加肉豆蔻末;呕吐,加藿香、生姜;上热下冷,加荆芥

猜你喜欢

  • 通解散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九方。麻黄、石膏、滑石、苍术、甘草、黄芩。为末,水煎服。治夏季外感寒邪。

  • 气厥论篇

    《素问》篇名。厥者,逆也。本篇讨论寒热相移,皆由气逆所致,故名。内容讨论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相移传化而发生的病变,它一方面说明寒热之气厥逆,可演变为种种疾病;另一方面又说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

  • 虞悰(cóng 从)

    【生卒】:434~499【介绍】:南北朝时期宋齐间医家,字景豫。会稽余姚(今浙江绍兴)人。著有《食珍录》,已佚。

  • 奶癣

    病名。①为婴儿特有的一种湿疮。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胎疮、胎癣、乳癣。多为禀性不耐,风湿热蕴阻肌肤而成。多发于婴幼儿头面部,有时可延及其它部位。其症初起形如粟米,散在或密集,疹色红赤,搔起白屑,其形

  • 稠痰

    痰证之一。《不居集》卷十七:“稠痰,饮食衣褥过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浊,又有火郁于心肺。”宜用海石、瓜蒌、半夏、诃子、杏仁、贝母、五倍子等。参见痰证条。

  • 女科全集

    见女科、产后编条。

  • 摩面

    自我推拿方法。即浴面法。《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去肝气,令面有光。”

  • 鼻干无涕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肺气通于鼻主于涕,若肺脏有热,则津液干燥,所以鼻干无涕。如口干烦躁,夜卧不安者,宜木通散(木通、麦门冬、升麻、知母、***、甘草、杏仁、栀子仁)。

  • 本草类要

    见医学摘粹条。

  • 伪药条辨

    书名。4卷。清·郑奋扬撰。刊于1901年。本书是鉴定药物真伪的专著。内容主要对于110种药物的名称、形、色、气味,进行了较详细的辨析,1930年曹炳章又在本书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勘,进行了整理和补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