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草纲目》。为槐耳之别名,详该条。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即仓公当归汤,见该条。
①胃中实热之邪炽盛。胃火上炎,则烦渴引饮、口臭口烂、齿痛龈肿。参见胃热条。②温热病热结胃肠,则高热便秘、腹痛,甚则出现神昏谵语、狂躁等症,治宜通腑泄热。
见《湖南药物志》。.为及己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指食入易消之症,类似消中。《证治准绳·杂病》:“有胃口热,食易消故瘥,《素问》谓之食瘥,亦类消中之状,俗名肚瘥。”参见消中、中消、心瘥条。
病名。①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郁指郁结而气不舒,冒指昏矇而神不清。因产后失血过多,汗出腠理不密,寒邪乘虚侵袭所致。由于正气内虚,不能驱邪外达,反逆而上冲。症见头眩目瞀,郁闷不舒。《金匮要
月经过少证型之一。多因寒凝气滞,瘀血内停,冲任血行不畅所致。因寒凝者,症见经行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凉而痛甚于胀,拒按,喜得温热,血块排出后则痛稍减,治宜温经活血行瘀,方用少腹逐瘀汤,或用过期饮;因气滞
即开窍。见该条。
五液之一。即眼泪。见《素问·宣明五气篇》。为透明的水样液体,具有清洁和润泽眼珠的作用。若非因悲泣而流泪者,多属病态,常与肝经有关。
出《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宣发中焦上输的水谷精气,充养身体各部,象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