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气
即行气。详该条。
即行气。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方。大黄、黄连各二钱,黄芩一钱。为粗末,以麻沸汤浸良久,去渣,分二次服。治狐惑,舌白齿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变异无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喉蚀声哑,上唇生疮。本方组成与
见古愚山房方书三种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费菜之别名,详该条。
烁,销蚀。指正气为邪气所消烁。《素问·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清气化痰饮,见该条。
见《十药神书》。即太平丸第一方,见太平丸条。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属低级官员,官阶从七品。
推拿穴位名。位于左眼胞。《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疾也。”《幼科推拿秘书·夜啼》:“夜啼……如寒,推三阳。”
泛指伤寒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经证候,与三阳经证相对而言。三阴均属虚寒证候。太阴为肠胃虚寒证;少阴为心肾虚证;厥阴为寒热胜复,上热下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