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法。《育婴秘诀》:“儿才生下即气绝,不啼哭,俗名闷脐生,即生也。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必以棉絮包裹,抱怀中,不可断脐带……以热水于脐带抹之,使暖气由脐入腹,须臾气回,啼哭如常。方
指第七胸椎。《素问·刺热篇》:“七椎下间主肾热。”
【介绍】:清代医家。字旦中,又号鼓峰。浙江鄞县人。为当地名医,撰有《医家心法》、《四明心法》、《四明医案》(均1725年)等书。曾与吕留良结交,共论医术,对吕有一定影响。
即小儿回春丹,见该条。
综合分析之意。《素问·方盛衰论》:“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医话著作。杨则民遗著,董汉良等整理。整理者从杨氏遗著中采辑出医学言论201则,分为六部:一、说理、讨论医事医术,二、论、病、论病因病机,三、议法、治疗法则,四、阐方、评介古今方剂,五、述药之性、理、效
《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阐述九宫的方位和八风的区别及其导致的病变,故名。根据斗星的运行规律,确立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的日期,以及中央和四正、
①五度之一。是古人测定正常成人全身骨骼的长短、阔窄、大小的一般数值,作为确定经脉长短的尺度及循经定穴的依据。详见骨度法条。②《灵枢》篇名。本篇介绍以全身各部位骨度分寸折量的方法,故名。叙述正常人的身长
即大杼。《灵枢·背腧》:“背中大腧,在大杼骨之端。”马莳注:“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大腧者,大杼穴也。”
出《治疹全书》。即疹后失音。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