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琼多吉
【生卒】:1284~1339
【介绍】:
元代藏医药学家。著有《药物总汇》、《八支药诊精要》。对后世藏药学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生卒】:1284~1339
【介绍】:
元代藏医药学家。著有《药物总汇》、《八支药诊精要》。对后世藏药学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证名。指容易饥饿。《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多因胃热所致,宜清泄胃火,养阴生津,可用生地八味汤、玉女煎等方。善饥常是消渴主症之一,参见该条。
夺,耗损。指气血津液严重耗损,元气不支,禁用泻法的五种情况。《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针灸著作。2卷。清·李守先撰于1798年。卷上为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介绍了针灸的方法及要穴的应用;卷下记述十四经穴及奇穴。
用于针灸学的铜铸人体模型。始创于宋代(1026年),用铜铸造,体表刻有经络和腧穴名称,胸腹腔有脏器,中空。是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总结前人针灸经验,为了提高针灸教学效果而主持设计制造。既是教学针灸的教具,
指比较严重的六淫邪气深入内脏。《灵枢·病传》:“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病证名。小儿蕴积邪热,脏腑壅滞,气血不和,心神烦乱。症见梦中狂语,烦闷多惊。治宜清热镇惊。用赤茯苓散(《太平圣惠方》)。
【介绍】:见马莳条。
见《中国针灸学》。即手足小指穴之在足者。参手足小指穴条。
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目两眦,瘀肉努出,时觉疼痛,总属心火所成。然火有虚实,如大眦红肉深红色,心经实火也,宜黑参汤服之;小眦红丝色淡红者,心经虚火也:宜决明散主之。外俱用清凉圆泡
按诊。腹部胀满,按之不痛,属脾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