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又名胎瘦、胎弱。①为小儿胎禀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症见生后皮肤脆薄,毛发不生,形寒肢冷,面无血色,肌肉消瘦,筋骨不利,腰膝痠软等。治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用十全大补汤、六味
见《中国经济植物志》。为罗布麻之别名,详该条。
鼻孔内的鼻前庭部分及鼻腔内通道。古人认为观察鼻隧的长度,可测候大肠的情况。《灵枢·师传》:“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介绍】:见翁晋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又名葫芦丹,小儿丹毒之一。多因任脉经中湿与热结所致。此丹从脐上起,发黄肿者。治宜内服化湿饮,外用槟榔散涂之。
儿科著作。13卷。清·王世隆撰。刊于1758年。作者在整理前代儿科学成就的同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写成本书。卷1为诊治总论;卷2~10分述200余种儿科病证的证治;卷11~12为痘科;卷13为麻科。
病名。《外科启玄》卷四:“发于脊之正中,近于大椎陶道身柱三穴之端,俱督脉之所络处,甚利害,急早托之……”指生于颈项后部之有头疽。证治参见痈疽条。
针刺手法。出明·徐凤《金针赋》。又名赤凤摇头。其法进针后,先插针左转,再提针右转,并左右摇动如手摇铃状,如此反复操作六次或六的倍数。有行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血瘀等症。
①见《四川中药志》。为狗屎花之别名。②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紫金莲之别名。各详该条。
能,古通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发病机理的统称。《素问·风论》:“愿闻其诊,及其病能。”《素问》又有《病能论篇》,主要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