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即出针。《灵枢·逆顺肥瘦》:“浅刺而疾发针。”意指针刺深度较浅而很快出针。②指进行针刺。《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
【介绍】:金代医生。太医院判官。1200年(承安五年)曾赴西夏为桓宗李纯佑母治风病。
①指妊娠晚期,胞中余血成块有如儿枕,故名。《经效产宝》:“十月足日,食有余,遂成血块,呼为儿枕。”②病名。见《医学入门》,即儿枕痛,详该条。
即胃气不和。《素问·厥论》:“胃不和则精气竭”。及《素问·逆调论》引《下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参见胃气不和条。
太阴经阴络之称。《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张景岳注:“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
舌苔灰黑而滑润,为寒水侮土,太阳中寒之证。一般有腹痛吐利,手足冷,脉沉细等。宜温阳散寒(见《伤寒指掌》)。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羊角扭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清·梅启照辑。8卷。刊于1878年。本书原为梅氏在刊行《验方新编》16卷本时续补的8卷(即24卷本),其后刊印单行本,改为此名。书中仿《验方新编》体例,新辑了临床各科民间验方,还辑入了《叶天士眼
【介绍】:见史宝条。
症名。亦称蛔咬心痛。《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蛔心痛,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善涎出,是蛔咬也。”《医灯续焰》卷八:“蛔咬心痛……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