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香草
见《泉州本草》。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泉州本草》。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条。
见《外科十三方考》。***1.5克,雄黄3克。为细末,取好皮纸一张,将药末撒纸上,摺为十数折,以木槌在纸上捶之,约千余下,使药吸入纸层,至转黄色时为度,外贴患处。治杨梅疮毒肿。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尿血。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医方》。即手心毒。见该条。
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出《针灸甲乙经》。即承扶,见该条。②出《针灸甲乙经》。即大赫,见该条。
酒剂的古称。详酒剂条。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牛黄三钱半,人参、琥珀、***粉、桔梗、生地黄、硼砂各半两,雄黄一两,玄参、升麻各三钱,蛤粉四两,煅寒水石二两,朱砂七钱,铅白霜、冰片各一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小弹子大,金箔
①治法。即具有宣痹、行滞、去瘀、攻下等作用的治法的通称。如通经、通阳、通脉、通乳、通便等。②通达、相通。《素问·生气通天论》:“皆通乎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
痧证之一。《痧症全书》卷中:“脱阳痧,小腹急痛,肾缩面黑,气喘出冷汗,名为脱阳,有似发痧,用连须葱白三茎研烂,酒四碗,煮二碗,作三服。又炒盐熨脐下气海穴,令气热。”参见阳条。
病名。《丹溪心法·盗汗》。指心窝部多汗。《医林绳墨·汗》:“又有心汗者,当心膻中,聚而有汗。”因忧思惊恐,伤及心脾所致。治宜补养心脾,敛神益气,选用生脉散、归脾汤、补心丹、茯苓补心汤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