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形容微微汗出之状。
民间验方或某些古方中对部分蔓茎类药物的计数单位,通常以拳握量之,并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为一束,如茅根、苇茎等。现方剂已通用重量单位计数。
鬲,同膈。横膈膜上胸腔部。《素问·刺热论》:“颊上者,鬲上也。”
解剖名。见《审视瑶函》。又名上胞、上睥。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其上界为眉,下界为上睑之眼弦。参见眼睑条。
经穴分类名。见《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是四肢上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
见清·刘斋甫《妇科三字经》。即正产。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强间,见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小连翘之别名,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见《群芳谱》。为甘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