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外感黄疸

外感黄疸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因外邪失治传里,化热熏蒸所致的黄疸。《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伤寒阳明病可见本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诸病源候论》有风黄候、伤寒变成黄候、时气变成黄候、温病变成黄候等。按其病因,均属外感黄疸的范畴。亦指脏腑素有积热,复受外邪诱发所致的黄疸。治疗当以祛邪、清热、利湿为主。参黄疸有关条。

猜你喜欢

  • 不辨三光

    古代眼科术语。系指患眼视力丧失,已无光感。《秘传眼科龙木论》:“雷头风,或呕吐,或恶心,年多,冲入眼内,致令失明,……眼前昏黑,不辨三光。”参见犹见三光条。

  • 前顶

    经穴名,代号DU21。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3.5寸;或于百会穴前1.5寸取穴。当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的会合处,并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主治癫痫,头痛,眩晕,鼻渊,目

  • 黄帝八十一难经注

    书名。1卷(一作五卷)。唐·杨玄操注。杨氏在吴·吕广所注《难经》的基础上予以补订注释。原书已佚,但书中内容大部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 补火生土

    借五行相生的理论,运用壮肾阳的药物以温补脾气的方法。临床用于怠倦、纳减、泄泻、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迟等脾气虚寒证候,宜用四神丸加白术之类。

  • 五味之一。咸为水味,入通于肾,故为肾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咸入肾。”咸味药物多入肾经,有补肾填精或滋阴潜阳作用,前如鹿茸、海狗肾之类,后如龟版牡蛎之类。另外咸味药尚有软坚润燥通下作用,如芒

  • 妊娠卒心痛

    病证名。《经效产宝》:“治妊娠卒心痛,气欲绝,川芎、当归、茯苓、厚朴。”参见妊娠心痛条。

  • 陈延之

    【介绍】:晋代医家。著有《小品方》一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医书中。

  • 清者温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清稍次于寒,温稍次于热。即偏于寒性的病证,可用温性的方药治疗。

  • 大头伤寒

    病名。见《医方考》卷一。即大头瘟。详该条。

  • 湿毒下血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证治准绳·杂病》:“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多因湿毒结蓄大肠,损伤脉络所致。证见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小便不利,胸膈胀闷,饮食减少,或面色深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