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即按摩。古称按跷。是医生用手或上肢协助病人进行被动运动的一种医疗方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等作用。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掐、搓、
运气著作,1卷。明·薛己(立斋)撰于1632年。薛氏认为研究运气学说,重要在于参天地阴阳之理,五行衰旺之机;考气候之寒温,察民病之吉凶;推加临补泻之法,施寒热温凉之剂。指出治病不知五运六气,则如涉海问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小儿惊风的重证。即咽喉紧、口唇紧、眼梢紧、手脚紧、阴囊紧,为经脉邪实,经气将竭的危象。
①见《救荒本草》。为望江南子之别名。②见《本草原始》。即槐角。各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表里俱热的证候之一。《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脏腑实,气血盛者,表里俱热,则苦烦躁不安,皮骨壮热也。”治宜清解表里。用防风通圣散。
病名。①指心悸之重症,又名心忪、忪悸。《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医碥》卷四:“悸即怔忡。悸者,心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俗名心跳。”详虚损怔忡、阴火怔忡、气郁怔忡、痰火怔忡等条。②指心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石燕,详该条。
《灵枢经》篇名。官,各守其职;官能,是根据各人的才能,量材取用。本篇指出,培养医生要根据各人的能力和特长,分别传授不同的技术,使之发挥其才能,故名,还论述用针的道理,必须明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表
外感伤寒,正气充足、邪势轻微时,可不向里传变;或病程不论长短,主证主脉不变者,是病邪仍在一经,均称不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俗称包珍珠、挑针。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相当于今之麦粒肿。治宜祛风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