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医提举司提举
元代医官职称。系官医提举司之主要负责官员,始设于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官阶为从六品。
元代医官职称。系官医提举司之主要负责官员,始设于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官阶为从六品。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风热门》。指风热壅盛所致的头痛。症见头痛而头目昏眩。治宜祛风清热,如羌活汤、芎芷汤等方。参见头痛条。
新出土古佚医学帛书。撰人未详。约为秦以前的作品。1973年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全文约百余字,主要是有关诊断学上鉴定死亡征候的论述。
经穴名。代号KI4。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络穴。位于内踝后下方,当跟腱内侧缘与跟骨的交角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并有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通过。主治咽痛,气喘,咳血
旧时行医的代称。《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后世遂有将行医称为悬壶者。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又名远志木蓝、虫豆柴。为豆科植物块根木蓝Indigofera neopolygaloides Hu的块根。分布贵州、云南。苦,寒。止痛消炎。治胃痛,胃肠炎,咽
【生卒】:生平不详【介绍】:宋代医生。撰有《马氏录验方》一卷。
①专门治疗骨、关节、软组织及内脏损伤的一门医学分科。元代官方医学增设了“正骨兼金镞科”所以《世医得效方》在卷十八有“正骨兼金镞科”一栏。《医宗金鉴》卷九十:“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②指尺骨
养生书。唐·司马承桢著。又名《天隐子》。刊载于《夷门广牍》及《说郛》中。内容有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等八篇。书中所述导引法,不咽气、吸气、停气,而只是安心定意,以意领气。
病证名。因气虚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方用六君子汤等。参见痰证条。
【介绍】:一作巫方,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尧帝之臣。据《诸病源候总论》载:巫妨著有《小儿颅囟经》,后世不传,是为小儿方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