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赤瓟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六。即腰椎伤折,详见腰骨损断。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七。即胞衣。详该条。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位)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若溃后
病名。指头顶部骨损伤。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证治详见脑骨伤条。
真脏脉之简称。详真脏脉条。
【介绍】:见陈邦贤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勇疽。见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又名马鞍藤、马蹄草、海薯藤。为旋花科植物二叶红薯Ipomoea pescaprae(L.)Sweet的全草。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辛、微苦,微寒。祛风除湿,消肿散结。①治风湿痹
书名。又名《董氏斑疹方论》、《小儿斑疹方论》。1卷。宋·董汲撰。约刊于十一世纪末期。本书对小儿斑疹(即后来所称的痘疮、天花)的证候作了简要说明,并附方剂17首,是一部较早的痘疮专书。解放后出版《小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