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卷四。因产妇血气旺盛,乳房作胀,又无儿食乳而须回乳者,以炒麦芽100克水煎频服。参见断乳条。
耳骨之一。解剖学同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砧,故名。
《症因脉治》卷四方。枳壳、厚朴、香附、砂仁。水煎服。治气结腹痛,心腹胀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狗肝菜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天泉,见该条。
指口内有辛辣味的感觉。《医学入门·口舌唇》:“肺热口辛。甘桔汤、泻白散。”《张氏医通》卷八:“口辛,肺气上溢也。生脉散加桑皮、地骨皮、黄芩。”
见《南方草木状》。为睡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三。又名肾囊痈。多因肝肾二经湿热下注,或外湿浸内蕴酿成毒而致。证见恶寒发热,口干喜凉饮,小便赤涩,阴囊红肿热痛。因其睾丸不肿大,故可与子痈鉴别。初起宜清利湿热,服清肝利湿汤;已成
朝鲜、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相互交流。十七世纪初,朝鲜出版的一部医学巨著取名《东医宝鉴》。目前在朝鲜和越南等国,都设有东医研究机构。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骨槽风,又名穿腮毒者,由忧愁惊恐悲伤思虑所致。初起生耳下及颈项,隐隐皮肤之内有小核,渐大如胡桃,牙龈肿痛,寒热大作,腐烂不已,日增红肿,或左或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