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该条。
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酸味收敛,咸味润下,药性均是向里、向下,如山萸肉、五味、白芍、乌梅、牡蛎、龟板、芒硝、盐等药,皆属阴而没有升的趋向。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炒葶苈。为末,每服二钱,大枣十枚煎汤调下。治肺痿,喘急面浮者。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详小便黄赤、小便赤涩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即嚇痈。见该条。
乳母忧思气结哺儿,令儿致病。因思则伤脾,儿饮其乳,则病吐泻腹胀,面黄而啼(《证治准绳》)。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眉疽。见该条。
见《临证指南医案》。为天麻之处方名,详该条。
出《岭南采药录》。为樟柳头之别名,详该条。
即泡法。详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