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脱囊之南方俗称。见该条。
《温热经解》方。银花炭、山楂炭、赤砂糖各三钱,大黄一钱,肉桂、炮姜各二分。水煎服。治下瘀血痢,色纯黑如漆者。
类中风病证之一。喜则气缓。因暴喜伤阳,心神涣散,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防风散痧汤,见该条。
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参见五脏郁证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箧中方》3卷。
【介绍】:元代医生。江西安福县人。通医学,后归隐东阳山下。
古代医疗工作职称。始设于南北朝时期之北魏,为统治阶级培养保健人员的官员,职在太医博士之下,官阶从九品中。
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即眦赤烂,详该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尸咽者,谓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或痒或痛,如甘之候。”又名尸咽喉。后人有谓:“阴阳不和,肺脾壅盛,风热毒气,不能宣通。故令尸虫发动,上蚀于喉。或痒或疼,如之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