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针法
见提插法条。
见提插法条。
①见《云南中草药》。为三分三之别名。②见《草药手册》。为杜茎山之别名。各详该条。
唇的异体字。详该条。
鬲通膈。出《素问·刺热篇》。指心热。《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写肺热也,膈中热者,写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
七窍之一。外耳道出口的孔窍。参见七窍条。
【介绍】:金代医家,善针灸。他探讨经络之原,针刺之理,作《流注指微论》,原书已佚。后为便于记诵,于1153年(贞元元年)取其义作《流注指微赋》,流传至今,对普及针灸知识,有一定作用。
见《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即茯苓丸第四方。见茯苓丸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丝瓜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又名心蔽骨、鸠尾骨。详鸠尾骨条。
【介绍】:见严用和条。
病名。即疟母。《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癥癖,坚痛,名为疟母也。宜常山、鳖甲、三棱、蓬术、草果;方用十将军丸、鳖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