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阴精不能涵敛阳气而致阳气亢越的一种病理状态。《脾胃论·卷中》:“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
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额骨形成的菱形骨间隙。参见囟条。
《素问》篇名。张志聪注:“此篇论五运主岁,有平气、有太过、有不及,各主果、谷、虫、畜、草木、生物数、声、色、味、生长收藏,皆五行政令之常,故曰五常政大论。”文中还提出了热药凉服、凉药热服、上病下取、下
【介绍】:宋代医生。生平不详。撰有《梁氏见效方》,已佚。
①出《脉经》。指妇女前阴。②气穴穴的别名。见《针灸甲乙经》。详气穴条。
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六。即狐疝,详该条。
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见《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即五膈。参见该条。
出《名医别录》。又名金花菜、光风草。为豆科植物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L.或南苜蓿M.hispida Gaertn.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苦,平。清热,利尿。治黄疸,痢疾,肠炎,
食疗著作。唐·昝殷撰。约成书于9世纪中期。书中用食物药品为主组成的药方治疗各种疾病。原书宋代尚存,后失传。今本系日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者。共1卷,内容有治疗中风、诸气、心腹冷痛等16类,计211方,
即汗法与下法并用。是对既有表症,又有里实的治法。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苔黄白,脉浮滑数等,用凉膈散以解表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