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医学正传》。即子啼。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无患子之别名,详该条。
①指外感初期的轻症发热。②指阴寒盛于内,虚阳浮于外的真寒假热。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即儿枕痛。详该条。
见《湖南野生植物》。为蕨根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GB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光、胆募。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侧胸部,腋窝中点直下3寸,再向前1寸处,约平乳头。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五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胸满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九。又名脱囊、疽。即外阴部肿大的病证。《外科大成》概括为:①单纯阴囊肿大。多因感受寒湿而致。宜用桃仁丸。②指内吊。详该条。③阴囊肿大,光亮不痛,偶见阴茎全缩。多为肝肾气虚而致。
病证名。小儿夜间啼哭,不得安静的痧胀。如视其腿弯、肘弯有青筋的,可用消毒三棱针于青筋上刺之,放出紫黑毒血;如其胸胀作痛的,用刷子蘸香油刮之,痧起,其啼可止(《痧胀玉衡》)。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即野烟叶,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小通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