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鼓胀之由于瘀阻血络引起者。《症因脉治》卷三:“血臌腹胀之症,腹胀不减,肚大紫筋,腿足或见血缕,小便反利,大便或黑,血在上则漱水多忘,血在下则小腹闷痛。”多因七情失调,或过食辛辣,血热妄行,不
见舌鉴辨正条。
切脉指法。切脉布指时,发现寸、关、尺三部脉形有显著不同,就不能按照平常指距平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移动指距。例如患者寸脉涩而尺脉滑,或前小后大,布指时可将布于寸脉的食指后移,以便完整地摸到尺部的脉形。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阴气偏胜,阳气偏衰,则出现寒证。详阴盛则内寒条。
见《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指面部泛现晦黑的病色。多因肾气耗损,血气失荣于面所致。可见于阴黄、黑疸等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亦多有此症候。如伴见身肿或额黑者,显示病势危重,预后不良。参见面色黧黑。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钱孔穴,度乳至脐中,屈肋头是,灸百壮,治黄疸。”即当乳头至脐中连线与肋弓下缘交点处。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胸膛窝下三寸,从正中线左右旁开各2.5寸处。
体内血分亏损。常因失血过多,思虑过度,寄生虫,或脏腑虚损,不能化生精微所致。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治宜补血为主,或补气益血。详见血虚证各条。
①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七叶一枝花之别名。②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万年青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金荞麦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新生即见全身水肿,尿量减少,体温低下,吮乳无力,反复呕吐,肢体柔软,终日睡眠,啼声低弱,或生后尚啼,次日起即不啼,此一系列症状,必与母亲脚气同时出现。一般只须改变乳食,如换以牛奶、蛋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