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太平圣惠方》。为血竭之别名,详该条。
即玄府。详该条。
证名。指闷乱烦热之状。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参见闷瞀条。
病名。又作脾消。《世医得效方》卷六:“脾痛之证,饮食入腹,如汤浇雪,随小便而出,落于溷僻沟渠中,皆旋结如白脂,肌肤日益消瘦,……精神恍惚,口舌焦干,或阳强兴盛,不交而泄。”可用姜粉散、附子猪肚丸等方。
为牙齿所在之处。《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外板则为牙,内床则为齿。”
痰证之一。因暑热伤肺所致。《不居集》卷十七:“暑痰、暑热伤肺,多有痰涎,神志不清。宜清时令之火,则金清而木有制;开郁结之痰,则神安而气自宁。”参见痰证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马先蒿,详该条。
病名。见《寿世保元》卷八:“治小儿患溃耳,出脓水成疮,以蚯蚓粪吹耳中。”聤耳的别名。参见该条。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解颅。详该条。
见万氏济世良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