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傅青主女科》:“妊妇生产之际,有脚先下而儿不得下者,有手先下而儿不得下者。人以为横生倒产,至危之症也,谁知是气血两虚之故乎。……产母之气血足,则胎必顺;产母之气血亏,则胎必逆。顺则易生,逆则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二方。当归、川芎、芍药、青皮、陈皮、茯苓、制半夏各一分,鳖甲(醋炙)五钱。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服。治劳疟寒热。若热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
本草著作。6卷。魏·吴普约撰于公元三世纪初期。载药441种。讨论药性寒温五味良毒,最为详悉。兼述产地生境、药物形态及采造时月。各药大致以药名、别名、性味类集、产地生境、药物形态、采时、加工、功效主治、
病证名。亦名妊娠吐酸。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吞酸多因脾虚肝旺,伤于饮食,不得传化。有寒热之分:寒者,由脾胃不和,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致,宜温养脾胃,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热者,由于肝气郁滞,
舌苔黄腻而厚。是体内湿热俱盛之象,法当清热利湿。
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一作畜血。①指外感热病,邪热入里,与血相搏,而致瘀热蓄结于内的病证。《血证论》:“蓄血者,或伤寒传经之邪,或温疫时气之邪,传于血室之中,致周身之血,皆为邪所招致,而蓄聚
书名。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系根据该院的教材《内经辑要》一书所补充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书中分别介绍《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五运六气等内容,分章节并予分段讲解。
病证名。见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衄血。详该条。
脉象之一。脉波幅较短,不能满于寸口,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部均有不足之感,主气病。短而有力主气郁,短而无力主气损。《素问·脉要精微论》:“短则气病。”
见《金匮要略》。即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