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濡泄

濡泄

病名。指湿盛伤脾的泄泻。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又称濡泻湿泻洞泄、脾虚泄。《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夫脾为五脏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对金饮子主之。”《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参见洞泄、湿泻条。

猜你喜欢

  • 蛲疳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之一。详五疳条。

  • 百虫窠

    ①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别名血郄。位于大腿内侧,当血海穴直上1寸处。主治风疹,湿疹,皮肤搔痒症等皮肤疾患。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②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血

  • 热毒疮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为热毒蕴积而引起疮疡。临床表现以局部出现焮红、作痛、发肿、发痛。热毒炽盛,累及脏腑则可出现里热的证候,如烦热、便秘等。治宜清热解毒,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之类。

  • 镇逆白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石膏90克,知母45克,清半夏24克,竹茹18克。用水五盅,煎汁三盅,先温服一盅,病已愈者,停后服,若未痊愈者,二小时后再温服一盅。治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俱,其

  • 蛇蜕膏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四方。蜜蜂二十一个,蛇蜕七分半,蜈蚣二条,香油四两。将药入油内,用文武火炸枯,捞去渣,入铅粉二两,桑枝急搅,候冷收贮,七日后用纸摊贴患处。治瘰疬已溃。

  • 六经病解

    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

  • 许用韶

    【介绍】:见许律条。

  • 宜母果

    见《岭南杂记》。为柠檬之别名,详该条。

  • 左右配穴法

    指左右两穴同时应用的方法。常用于内脏病变,如胃病取两侧胃俞,心悸取两侧神门,呕吐取两侧内关等。

  • 磨裆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右足跨前取弓箭步,右手后旋反掌护腰,左手俯掌屈肘向右上方推出,再向左方徐徐外展,同时身体随着向左转成左弓步,左手随即收回护腰,右手推出,身体再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