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中药煎剂乘热服下,以充分发挥其疗效。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
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杂气。指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包括一切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有多种戾气,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见《温疫论》)。
行气法之一。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金·窦汉卿《金针赋》:“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据针灸临床实践,捻转的手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加强传导,但对针感传导方向的影响似无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黑皰、乱疔、满天星、满天星疔、肾疔。十三丁之一。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周赤色,初生少,其头逐日增多,数越多,证情越重,若满三十六则危。宜早治,治疗参见疔疮条。
症名。口舌麻木,感觉减退的症状。可见于中风或脾胃积滞等病。或口服乌头等一类药物过量亦会出现短暂的口舌麻木。参见口麻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双方互相依存,只有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生发。
见《重庆草药》。为松塔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即眦赤烂,详该条。
证名。指汗出偏于半身(左侧或右侧)。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黄病章》。属阴黄范畴。多由寒湿郁滞,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证见身目黄色晦暗,神疲畏寒,食欲减退,脘闷腹胀,大便不实,小便短少,舌淡苔腻,脉濡缓等。治宜温中化湿,用理中汤或茵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