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即下疳。见该条。
《症因脉治》卷三方。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甘草、竹茹。水煎服。治胆火乘脾,不得卧。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中脾积。食硬物或冷物伤脾而成的积滞。症见面黄,或带虚浮,脐上微痛,肚皮热,饮食减少,脐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头微热。治宜消积健脾。先用取癖丸,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
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小儿疳眼。详该条。
《外台秘要》卷九方。苏子一升,半夏(洗)四两,桂心、炙甘草、人参各一两,陈皮、干姜、茯苓各三两。水煎,分三次服。治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并加黄芩二两。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即月经。详该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三对节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4卷,梁·甘之撰,已佚。
病名。出《医宗金鉴》六十八卷。即蛇腹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蓬子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