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香樟根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左侧胁痛。多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肝郁等所致。《医学入门》卷五:“左为怒火与死血,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古萸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汤加黄连、牡蛎、枳壳
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两大指交互由脐向小腹或小腹向脐推。《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推肚脐:须蘸汤,往小腹下推,则泄;由小腹往肚脐上推,则补。”
小儿推拿方法。详和阴阳条。
指气候寒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凉反至……火气遂抑。”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奶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九针论》。镵针的前身,古时缝纫之针。《针灸甲乙经》称布针。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薯莨之别名,详该条。
即肾气虚。详该条。
见国医百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