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卷四方。木通、枳壳。水煎服。治泄泻不止,水谷不分,小便全无,小肠气滞者。
【介绍】:见洪炜条。
即有病。《素问·脉要精微论》:“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灵枢·经脉》:“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病证名。多见于小儿。常因痧痘疮疹邪毒上蒸于肺,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痛,干涩,失声不语。治宜解毒祛邪。用粘子解毒汤加减。参见痘疮条。
古病名。指胃气败绝,当不能食,而反能食的危重病证。多因病进或药误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生于腰胯间的石疽。详石疽条。
【介绍】:见陈嘉谟条。
证名。指咽部疼痛。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医学心悟·咽痛》:“咽者,少阴经脉所过之地也,热邪攻之,则咽痛。”寒邪直中下焦,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发扬于上,亦令咽痛。然必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证。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生。四川人。宋仁宗赵祯患病,单骧与孙兆共同诊治,因病情加剧受惩处,二子连坐。后经查明无罪。
病名。指气攻腹膜之外而虚胀、肿满者。《圣济总录》卷八十:“膜外气……本于肺受寒邪,传之于肾,肾气虚弱,脾土又衰,不能制水,使水湿散溢于肌肤之间,气攻于腹膜之外,故谓之膜外气,其病令人虚胀,四肢肿满,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