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①秦艽、杏仁、黄连、甘草、防风、当归尾各等分,滑石少许。为末,水煎,温洗患眼。功能止疼去风。治两眼昏矇疼痛。②铜绿八两,炉甘石一斤,黄连、黄芩、黄柏各等分。先将前二味碾细末
治疗原则。使用涌吐法的禁忌症。①元阳虚弱,手足寒冷;②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脉微弱或虚大无力;③气虚腹胀,虚喘不安;④脚气冲心;⑤内真热而外假寒证;⑥孕妇、老人虚弱、产后、失血患者。参见伤寒不可吐条。
证名。疰亦作注。指邪毒疠气传注心包所致的心痛。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凡人将理失度,阴阳俱虚,血气不足,复因风寒暑湿客忤邪恶之气,乘虚入于肌体,流注经络,伏留脏腑,毒击心包,
证名。指病邪盛实,肺气壅阻的咳嗽。《万病回春》卷四:“肺实嗽者,新嗽有邪也。桑皮、桔梗、杏仁、枳壳、苏叶主之。”《松崖医径》卷下:“肺实嗽喘,两寸脉洪而有力者,用葶苈桑白皮汤。”参见咳嗽、新咳、肺实咳
指耳,详该条。
①指先泻后补的补泻方法。《神应经》:“……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②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而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
病证名。指呕血由气逆而致者。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金匮翼·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天津市南开医院)。槟榔、使君子各30克,苦楝皮15克,乌梅5枚,木香12克,枳壳6克,川椒、细辛、干姜各3克,玄明粉(冲服)9克。水煎服。功能驱蛔止痛。治胆道蛔虫症的早期,
见类方准绳条。
病证名。指瘀血内结所致的胃脘痛。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三。《症因脉治》卷一:“遇夜痛甚,逢冷即痛,按之有形,或饮食入胃,从半边而下,此淤血痛也。”《医学三字经》卷一:“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积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