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白喉

白喉

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又名白缠喉白菌。系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于秋末冬初,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发病多因时行疫疠之毒,从口鼻而入;或肺胃素虚,复感风热热毒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疼痛,吞咽尤甚,继之一侧或两侧喉核处出现白点,白点迅速蔓延,成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界清楚有光泽之白膜,其白膜迅速蔓延至悬雍垂喉关内外,白膜不易削脱,若用力剥除,则易出血,并迅速为新的白膜所覆盖。白膜坚韧不易捣碎。并兼有头痛,身疼,微热,或寒热交作,疲乏,胸闷烦躁口臭鼻塞。若白膜蔓延至喉关内或会厌下,则呼吸困难,鼻煽唇青心悸怔忡等。白喉的病理多属阴虚肺燥,宜养阴清肺为主,方用养阴清肺汤。有表证者当先解表;如初起阳热偏盛,症见咽喉痛闭,饮水作呛,目红声嘶,口出臭气者,用神仙活命汤;属阴虚者,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若痰火阻塞,喉声如锯,宜清肺降痰,用猴枣散(《中医儿科》:猴枣川贝母天竺黄沉香朱砂仙半夏)加土牛膝根、葶苈子大黄礞石竹沥之类。针刺取合谷少商天突足三里内庭。白喉治疗禁忌,诸家主张纷纭,归纳起来有下列儿点:①忌升提涌吐。②忌温散发汗。③忌大下亡津。④忌刀针。⑤忌病重药轻。⑥忌苦寒助燥。本病具有传染性,发现病人应隔离,消毒,并报告疫情。此外,对某些虚寒性之咽喉疾患,习惯上亦有谓其为白喉者。如虚寒白喉痨证白喉寒痹白喉等,故宜详辨。

猜你喜欢

  • 甲乙经

    即《针灸甲乙经》。详该条。

  • 耳上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癎,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即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沿皮刺0.3~0.5

  • 心虚热证

    证名。①指心经虚热的病症。《圣济总录》卷四十三:“治心虚热,多汗,熟干地黄汤方。”又:“心藏虚热,惊悸心忪,虚乏气短,睡卧不安,茯神丸方。”②劳热之一。《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心热,微按之皮

  • 女子赤淫

    病证名。出《甲乙经》。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胶样的赤色粘液。参见赤带条。

  • 吐乳泻黄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婴儿吐乳而兼腹泻,且排泄物呈黄色而臭的证候。因伤热乳引起胃肠积热所致。治宜清肠和胃。用黄芩汤加减。

  • 心主血脉

    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

  • 足少阴疟

    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阴者。《素问·刺疟篇》:“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塞牖而处,其病难已。”治宜先用人参白虎汤,次用鳖甲牛膝汤等方。参见三阴经疟条。

  • 阴都

    ①经穴名。代号KI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食宫。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另说在脐上3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上3寸,旁开

  • 眩晕

    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又称眩运、头旋眼花。眩,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晕,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医碥·眩晕》:“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虚人久蹲陡起,眼多

  • 两间

    手阳明大肠经二间、三间两穴的合称。《针经指南·标幽赋》:“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杨继洲注:“两间者,二间、三间也;两商者,少商、商阳也;两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依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