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郑氏女科秘传万金方》。指孕后倦怠,疲乏无力。多因孕后气血两亏,又因血聚养胎,母血益虚,以致四肢无力,遍身酸懒,羸瘦倦怠,不思饮食,精神短少,形容憔悴。宜补气养血。用八珍汤。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腰俞,见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铁树花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处。主治卒病恶风,失欠,肉痹等。艾炷灸3~5壮。
《温病条辨》卷三方。生香附、旋覆花(绢包)、苏子霜、茯苓各三钱,陈皮二钱,半夏、薏苡仁各五钱。水煎,分三次服。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寒热如疟者。若腹满加厚朴;痛甚加降香末。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7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谋虑、思虑。《灵枢·本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医学纲目》:“每经一变一蒸,情能既异,轻者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吐或汗,或烦啼躁渴。轻者五日解,重者七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古人认为,变蒸切不可妄
病证名。见佚名《眼科捷径》。多由肝肾不足或肝经郁热所致。症见遇风流泪,甚者泪下如雨。临床有流冷泪和流热泪之分。详迎风冷泪和迎风热泪条。
脉象。脉来虚大无力。按之全无。《素问·大奇论》:“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