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卷十五方。芍药、川芎、炒僵蚕、桔梗、细辛、天南星(姜制)、朱砂、羌活各半两,麻黄、防风、白芷、天麻、炙全蝎各一两,甘草三钱。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茶、酒吞服。治诸
病证名。属痛经证型之一。由于体质素虚,气血不足,经行之后气血更虚,以致冲任胞脉失养。症见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经血量少,色淡质稀。治宜补气养血,扶脾止痛。方用内补当归建中汤,或用民间方:红糖、生
五不女之一。《广嗣纪要·择配篇》:“鼓花头绷急似无孔。”即鼓。详该条。
病证名。指在两次月经之间,即细缊之时,有周期性出血,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或伴轻微腹痛、腰痠的病证。亦称经间出血。常因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因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阳不足,精血亏损,于絪组之时、
隋、唐时期所设的尚药局中一种官职的名称,共4名,官阶六品。专管调和宫庭药物之事,后其职位又降至从六品、正七品。
南宋宫廷御用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鹿鞭、海狗鞭、蛤蚧、海马、广狗鞭、鹿茸、人参、青花桂、沉香、龙骨、阳起石、覆盆子、补骨脂、桑螵蛸、菟丝子饼、远志、淫羊藿、蛇床子、牛膝、川椒、白芍、当归、冬术、茯
丛书名。简称《医统正脉》。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共44种。辑录自《内经》起至明历代医家的重要医著,如《素问》、《灵枢》、《甲乙经》、《中藏经》、《脉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指秋月感受湿热或燥热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秋月咳嗽,秋月咳而身热自汗,口干便赤,脉虚而洪者,白虎汤;身热而烦,气高而短,心下痞满,四肢困倦,精神短少,香薷饮;若病邪既去,宜补中益气汤加山药、
病证名。见《医林绳墨·眩运》。又称晨晕、早起眩晕。指眩晕之常发生于清晨者。多因阳虚及痰浊固结所致。详晨晕、早起眩晕、阳虚眩晕、痰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