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真寒假热证

真寒假热证

证名。即阴证似阳。指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证候。因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外热,即真寒假热也。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昧者见之,便认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热而里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但其内证,则口虽干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或先鞭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自与登高骂詈者不同,此虚狂也;或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自与紫赤热极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热之脉,必沉细迟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实阴证也。”当用四逆、八味、理阴煎、回阳饮等方。参见真热假寒证、阴证似阳等条。

猜你喜欢

  • 参芪益气汤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人参、黄芪、白术、五味子、麦门冬、陈皮、炮附子、炙甘草。水煎服。治厥逆而兼气虚者。

  • 金丝荷叶

    ①见《现代实用中药》。为虎耳草之别名。②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锡生藤之别名。各详该条。

  • 舌苔薄

    薄白主表,或偏于正虚;由薄变厚,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舌淡红、薄白苔,见于健康人或风寒表证,舌淡白而苔薄白,主阳虚,气血两虚等。《辨舌指南》:“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

  • 舌为心苗

    舌是心的苗窍,心的病证往往可以从舌反映出来。如心经有热,则舌尖红、舌糜烂;心神有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马莳注:“舌为心之苗,故心主舌。”参见心主舌

  • 唇睑相邀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顋唇亦歪在一边……亦曰唇睑相邀。”详风牵斜条。

  • 内外

    指疾病的内外部位。《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 司马隆

    【介绍】:明代医家。字季平。祖籍咸宁(今陕西长安)人,后随父元亨迁居江宁,继父业,擅医术。勤读《内经》及朱李诸家著作。善辩医理,人皆悦服。遇危病,必潜心静思,探求病源,治之而已。遇疫病,虽亲族畏避,亦

  • 神应消风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三方。全蝎、白芷、人参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勿食晚饭,次日空腹温酒调下,觉身微躁为效。治***风,遍身麻木,次起白屑红斑,蔓延如癜,形如蛇皮,脱落成片。

  • 腹皮痛

    证名。出《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马莳注:“邪气有余,则腹皮必痛。”参见腹痛条。

  • 昏晕

    证名。又作昏运。指头脑昏沉眩晕感觉。亦有指眩晕之常发于黄昏者。多因阴虚所致。《证治汇补·眩晕》:“日晡眩晕,得卧少可,谓之昏晕,此阴虚也。”详阴虚眩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