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著作。简称《脉诀规正》。2卷。清·沈镜编撰。刊于1693年。本书据高阳生《脉诀》予以删订加注,前有内景真传图说、脏腑十二官、四时五脏平脉、邪脉图、背部五脏之腧图说等;下卷并将《濒湖脉学》、奇经八脉
丛书名。刊于1641年。系明·王肯堂《医镜》与明·蒋仪《药镜》二书之合刊本。参见各该条。
病证名。指风湿合邪而引起的通身水肿。《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通身肿者,头面手足皆肿也。得病之由,内停湿饮,外感风邪,风湿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肤而为肿也。”肿势严重的,用疏凿饮子以消水;症状
出《子母秘录》。为楮叶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阳明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四月之时,故名之曰孟夏痹也。”详手阳明经筋病条。
十二地支各有阴阳所属,其中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简称修脚。即治脚病的手术方法。明《外科启玄》卷七,已有修脚人的记载。目前随各地风俗不同,约有三路师承,河北路、江苏路、山东路。河北路以北京为发展中心,特点是技术巧妙、活茬细致,擅长于修治各种脚病。江苏
经行后期证型之一。亦名血寒经迟。多因经产之时,感受寒凉,寒邪乘虚侵入胞宫,血为寒滞,运行失常所致。症见经期错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绞痛,得热痛减,面色青白,形寒畏冷。治宜温经行滞。方用温经汤(《金匮
以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健身为目的的灸法。《备急千金要方》:“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流注病的一种。因跌扑损伤,或产后恶露未尽,瘀滞经络,湿热毒邪乘虚而入,结而为肿,形成本病。初起局部肿胀,触之坚痛,皮色微红或青紫;继而皮色焮红灼热,并可向周围蔓延,伴有恶寒发热,骨节疼痛等症。久后成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