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胁肋部发胀作痛的症状。见薛己注《明医杂著·痰饮》。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滞所致。如肝气郁结者,多兼见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剧。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如湿痰走注肝经
元代医官职称。隶属于医学提举司,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八品。
【介绍】:清末医家。字德壎。江苏嘉定人。曾任神州医学会会长,著有《鼠疫抉微》一书行世。
见《本草纲目》。即瓠子,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紫草茸之别名,详该条。
即现成的处方。通常指医生诊病后,按方书已订之方,原方使用者为成方。故成方可包括经方、时方等。
病名。指水肿病属实者。见《中国内科医鉴·浮肿水肿》。多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而致,起病急速,来势多暴。《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阳证多热,热证多实。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为实;脉滑
即手第四指。又称小指次指。
病证名。脾气虚弱导致湿热郁滞而致的黄疸。《幼幼集成》:“盖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黄重者利湿清热,用茵陈五苓散;黄稍退,即速健脾。若面目俱黄而带虚浮,宜补脾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