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黄芩之别名,详该条。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阴痛。详该条。
病名。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指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的疾患。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诸病源候论·干霍乱候》:“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
见《证治准绳》。即白及,详该条。
证名。又名齿衄、牙宣。《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断,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小便不利症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因肝肾阳虚,施泄无权,关门不利所致。主要症状为小便滴沥不畅,或全然不通,憎寒喜暖,手足逆冷,小腹冷,脉沉迟。治宜温阳为主。方如金匮肾气丸、八味丸、理中汤之类。参小便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①《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抱阳廓即火廓,火廓属心,心与小肠为表里,依附于阳,故又名焉。”②《张氏医通》卷八:“命门之府为火廓,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圣济总录》卷一百零六:“藏府壅滞,肝经积热,上冲于目,令人目痛睛疼,若毒气结聚甚,则黑睛上生黑珠子如蟹目状,故以名之。”即蟹睛。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林绳墨·喘》。又名火炎上喘,或火炎肺胃喘。指火热上逼,气粗而盛的气喘。《丹溪心法·喘》:“戴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本证多因胃有实火,膈有稠痰,痰火上冲,肺气不降
【介绍】:清代医家。字东卿,湖北汉阳人。注重养生学,通针灸、经络之学。辑刻多种医书,统称《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1850年),包括《神农本草经赞》、《观身集》、《颐身集》、《绛囊撮要》、《信验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