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香樟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浮萍之别名,详该条。
即二母宁嗽汤作蜜丸。治证同。见二母宁嗽汤条。
病证名。见清·洪金鼎《一盘珠》卷八。指小儿脐部四周肿硬疼痛。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鸡屎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脾热身肿之症,面肿目黄,烦躁不卧,皮肤常热,小便赤,大便时泄时结,常肿不退。此脾热肿之症也。脾热身肿之因,膏粱厚味,日积月累,热聚脾中,则脾热肿之症作矣。”脉
见《本草纲目》。即山柰,详该条。
舌黑烂,频欲自啮。为脏腑热极兼受秽毒重症,杨梅毒疮可见此舌,宜大剂清热解毒泻火(见《伤寒舌鉴》)。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芜菁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喉牙口舌各科秘旨》(喉舌备要)。《喉科方论》:“此症发在喉内,或左或右,单起一片,形似燕子,亦有白膜黄膜。治法左平肝,右清肺,余与双燕子同。”参见双燕子症条及单喉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