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
针具名。指银质所制的针具。参见金针条。
针具名。指银质所制的针具。参见金针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由内伤七情,荣卫不和而成。此证生于背部,或大或小,或肿或消,或软或硬,初发令人寒热往来。若大渴,神清,高肿,脉洪,十余日脓成者为顺。若不渴神昏,漫肿脉细,应期无脓,饮食不思者
自汗证之一。《证治汇补·汗病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肾虚自汗,夜热骨蒸。”治宜滋肾以固封藏,可用都气丸、五味子汤等方。参见自汗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由肾虚不能约制胞络,以致冲任不固,而成崩漏下血不止,兼见腰膝痠软,疲倦乏力等。宜补肾固冲。方用固冲汤加鹿角胶。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针刺方法。其法用挟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故名直针刺。近代所
出《金匮要略》。为红花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灵枢·经脉》。亦称脊背强。指脊椎骨部筋脉、肌肉强急,身不能前俯的症象。多由督脉受病,或风寒外袭,湿凝瘀滞所致。《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羌活胜湿汤
见《中药材手册》。为细辛之别名,详该条。
辟,有反克之义。《素问·阴阳别论》:“肾之脾,谓之辟阴。”张景岳注:“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为辟阴。”
经穴名。代号BL24。出《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和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腰痛,月经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即乳痈。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