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白而质深红之舌象。为湿浊遏阻膈间,营分热邪伏而不能外透之候。多见于瘟疫病,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其湿,再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气化津布,热随汗解(见《外感温热篇》)。
见《中药通报》(5):205,1956。即蛤蟆油,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落地生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宋道方条。
见医学正印种子编条。
呕吐之古称。《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类经·脉色类》:“肾亏则命门气衰,下焦不化,下不化则复而上出,故病为洞而食入还出也。”详呕吐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下。指雀舌之发于右者。详雀舌条。
药物学著作。10卷。明·卢之颐撰。作者在其父卢复《本草纲目博议》一书的基础上,增补撰成《本草乘雅》。后书稿散佚,经追忆重写,半数已不能复补,故取名“半偈”。本书取《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222种,后世收
小儿推拿方法名。详猿猴摘果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