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温

风温

病名。①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挟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治宜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等加减。如见高热神志昏迷,手足瘈疭,脉数疾者,为热盛劫津,逆传心包营血受灼,肝风内动。宜清营泄热平肝熄风,用羚角勾藤汤、***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如正气大伤,而见虚脱者,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龙牡合生脉散。一说本症即春温之重者(见《医碥》卷二)。②指温病误汗的变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治宜萎蕤汤等方。③《六气感证要义·风温》:“风温一证,众说分歧,莫衷一是。《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为一说。《伤寒序例》谓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为二说。陶节庵乃以素伤于风,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即为风温为三说。近人以冬温春,吸受温风,先犯手太阴者为风温为四说。第四说以吸受温风为风温,风与温小分先后,虽似稍戾于古,然治法实无二致。”本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感染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患。

猜你喜欢

  • 阴火痰

    痰证之一。因阴虚火旺所致。《不居集》卷十七:“阴火痰:面有红光者,乃阴火上炎,又当用滋阴药。”方用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等。参痰证条。

  • 西参

    见《增订伪药条辨》。即西洋参,详该条。

  • 淡红纹

    指纹淡红,隐而不露,多属虚寒。

  • 南阳活人书

    见类证活人书条。

  • 出形紫黑

    指痘疮(天花)的颜色紫黑,为痘疮见形期的重证。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痘疮已出见形,当其起发的时候,应视其痘的根窝及色泽,以辨别其轻重。如形充肥色红活者,为气血和畅,毒气发越的吉兆。若见形扁而塌,色

  • 香草

    ①见《广西中草药》。为毛麝香之别名。②见《本草纲目》。为佩兰之别名。各详该条。

  • 实女

    ①指少女月经从未来潮而无明显病状者。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凡室女从幼经水未至,面色如故、饮食如常,名曰实女。”②即石女。详该条。

  • 偏对口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偏脑疽。见该条。

  • 清厥

    厥证之一。寒厥之指尖独冷者。《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大约手足寒者为寒厥。……又有独指尖冷者,则名清厥,宜理中汤。以上寒厥所统。”参见寒厥条。

  • 足临泣

    经穴名。代号GB41。《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输(木)穴。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或于第四、五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