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因风热毒邪入于手足少阳经而引起的瘰疠。其症多伴发于热毒疮疡的患儿。如头、面和颈部疮疡,则颈部出现瘰疬。轻者略有疼痛,可以自愈。重者局部红、肿、痛、热,并有显著触痛及发热
见《草药手册》。为石吊兰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臑痈之轻症。详该条。
【介绍】:东汉时期医生。曾著《太医金箴》、《四民月令》等书,均佚。
指人体下肢。《灵枢·刺节真邪》:“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南行方》3卷,已佚。
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分皮腠、肌腠、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金匮要略
见《闽东本草》。为铁苋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是一种传染性瘙痒性皮肤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多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而成。《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疥疮多生于足指间,染渐生至于身体,痒有脓汁……其疮里有细虫,甚难见。”已分辨出疥
出《礼记·郑玄注》。为芜菁之别名,详该条。